【科普先锋】“乳腺健康”系列—消肿止损:乳腺癌治疗相关上肢功能损伤的综合防治


乳腺癌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各种并发症也伴随着乳腺癌的治疗而产生。其中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乳腺癌手术相关的上肢淋巴水肿以及可能发生的肩和手臂活动障碍,常发生于术后3月至3年。


渐进的淋巴水肿

为消灭已转移至患者腋部淋巴结的癌细胞,乳腺癌手术会切除2个或3个淋巴结(即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或更多(10-40 个)淋巴结(即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手术中切除淋巴结或切断淋巴管、手术切口延迟愈合以及感染积液和术后接受放疗等,都会对淋巴系统的正常循环造成影响,使淋巴运输能力降低或淋巴负荷增加,从而导致患侧上肢淋巴水肿。淋巴水肿往往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始阶段发展缓慢,轻者出现患肢水肿,而严重者导致水肿反复感染,影响生活质量。当出现一段时间的轻度水肿症状后,中度至重度的水肿出现风险变得更大,渐趋于进展和加重。

根据国际淋巴学会指南,淋巴水肿可分为四个阶段。0阶段 (潜伏期):手臂、手或上身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可能有感觉的异常,如轻微的刺痛、异常的疲倦或轻微的沉重感;i阶段 (轻度):液体开始积聚,手臂、手、躯干、乳房或其他区域轻微肿胀,皮肤会出现凹陷性水肿,当举起手臂时,肿胀消退。该期淋巴水肿是可逆的,因为皮肤和组织没有受到永久性损伤;ii阶段(中度):受影响的部位更加肿胀,抬升手臂时肿胀不消失,皮肤出现非凹陷性水肿、炎症、硬化或增厚。该期淋巴水肿可通过治疗来控制,但皮肤和组织损伤不能逆转;iii阶段(重度):是最晚期的阶段,在乳腺癌患者中相对较少出现。此时患肢或患部区域肿大变形,皮肤呈现出皮革状的皱褶外观。


肩关节损伤十分常见

肩关节是指上肢与躯干连接的部分,包括臂 上部、腋窝、胸前区及肩胛骨所在的背部区域,由肩胛骨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属球窝关节,是上肢最大、最灵活的关节。肩关节活动障碍主要包括肩关节活动受限(如腋网综合征)、肌力下降、上肢感觉及精细运动能力减退等,与术后胸大小肌功能代偿不全、术中胸背、胸长和肋间臂神经损伤、淋巴回流系统受损、放疗致靶区静脉闭塞、伤口愈合不良和瘢痕愈合、关节挛缩和术后不适当的功能锻炼有关。


化疗引起的上肢损伤也要警惕

乳腺癌患者术后的化疗除了带来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脱发、肝肾功能损伤、 神经毒性、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以外,也会带来上肢损伤。患者出现手足麻木和疼痛、指甲变色、起水疱、皮肤红斑、脱皮等症状。若输液过程中出现注射部位灼痛、刺痛、红斑、肿胀或硬结,无回血,输液速度减慢或停止,给药过程中感觉到阻力等,要警惕是否有化疗药物外渗致上肢静脉损害。

预防上肢功能损伤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宜的术式、避免手术对淋巴通路的损伤和严格掌握放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其他包括避免患肢剧烈锻炼和过度用力、保持术侧皮肤清洁、避免术后患肢感染损伤、避免患侧上肢长时间处于下垂位置和负重、患肢不做有创操作和避免蚊虫叮咬。对于发疱性、刺激性强的药物,中心静脉导管给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静脉输液港植入是避免药物外渗较好的选择。治疗可通过循序渐进的手臂锻炼改善手和肩关节功能、绷带加压包扎和手法淋巴引流等物理疗法以增加或促进淋巴液和组织间液的回流,必要时辅以药物和手术治疗来改善淋巴循环。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上海市健康科普专项计划项目

编号:jkkpzx-2023-a26)

供稿:陈丽萍、汪   洁

审核:汪   洁

校审:戴   云

预约就诊请关注公众号:

(配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tongren hospital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欢迎关注同仁医院官方微信服务号

上观号作者:上海市同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