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发故事有了温暖后续: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束发到千束发

2020年,本报报道了捐发女孩孙烨的公益故事(一束长发一份爱——中学生发起公益行动为癌症患者捐发)。4年过去了,孙烨的故事有了温暖的后续。刚刚过去的“六一”,孙烨和星河湾双语实验学校星动社社团的同学们组织了一场捐发活动,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志愿者的响应。120束捐发将制作成发套,送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癌症患儿手中。

2024年5月31日下午,星河湾双语实验学校大礼堂里举行的捐发仪式简单而隆重。60位现场捐发者中,有不少人特意从全国各地赶来。另外60位无法到场的捐赠者,早已将捐发寄至活动主办方。而四年前,彼时孙烨所在的星动社首次发起捐发公益活动时,募得的捐发数量是27束。

几年来,捐发人数发生了指数级的增长,来自全国各地的捐发志愿者也越来越多。作为星动社前社长和本次活动的志愿者,孙烨粗略统计了一下,近一年来,通过各种方式收到的捐发数量约两千束。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孙烨是社团中最早与捐发公益活动结缘的。小学五年级时,孙烨偶遇一场公益捐发活动。得知一些癌症病人不仅要忍受生理的疼痛,还要承受因化疗失去头发的心理煎熬时,孙烨萌生了捐发的想法。她和母亲走访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联系受捐人和相关单位,还发起了“为爱捐发”公益活动,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响应。

2020年,就读于星河湾双语实验中学期间,孙烨加入了学校公益社团——星动社,她把希望更多人参与捐发的心愿告诉了社团小伙伴们,大家一拍即合,发起了首届“益剪”活动。

捐发现场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是孙烨回忆社团生涯的最大感受。当时,随着年级升高,孙烨从社长岗位转为辅助角色,但她很高兴地看到,接棒的学弟学妹们为社团带来了无尽的活力与创意。继任者中有的擅长做患癌儿童的关爱工作,他们会通过阅读等方式给予患者更多的精神陪伴;有的则善于收集和反馈捐发者的感受,旨在优化捐发流程,便于更多人参与。四年来,“益剪”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社团品牌活动,星动社也被评为学校最佳社团。

愿做桥梁,传递人间温情

学生吴若瑶现在也是星动社的成员,她刚入校时就听说了“益剪——为爱发声”公益活动。那时,星动社成员常在校门口主动询问留长发的女生愿不愿意参加捐发活动。吴若瑶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响应者之一,但自从她加入星动社后,她见证了捐发活动规模的不断增大。

吴若瑶记得,她第一次参加星动社组织的捐发活动后,为她颁发捐发证书的正是“老社长”孙烨。半年后,发套制作完成,吴若瑶受邀参加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举行的发套捐赠仪式。听到医护人员讲述癌症患儿如何克服生理与心理的重重困难时,吴若瑶不禁潸然泪下。事后,吴若瑶有感而发写了一篇作文,后被老师当作范文。正是经由此文,学校里有更多的同学知道了星动社和它的捐发活动。2024年3月,吴若瑶二度捐发。

捐发现场的孩子们

如今,吴若瑶即将接过星动社社长的接力棒。看到很多成员参加活动时,陪同他们的家长也纷纷成为组织者、宣传者和捐发者,于是,吴若瑶也邀请妈妈加入了其中。至此,星动社的成员组成中有了一支“超龄”的“编外”小分队。

5月31日,吴若瑶第一次作为捐发活动的组织者开展活动。吴若瑶的任务是对接9位捐发志愿者代表录制视频做宣传。“当天,大家都是跑着干活的,希望把这些从天南海北赶到现场的捐发志愿者的心声传递出去,让更多人参与到我们的星动社公益行!”吴若瑶说。

社团成员和志愿者留影,很多是家长志愿者

一方连接患癌儿童,一方联结捐发志愿者,社团学生们说,是孩子们和志愿者们不断给予他们前行的力量。

欣喜发现:男性捐发者多了

如今,让星动社成员们感到惊喜的是,随着社会对捐发的认可度的提升,参与的男性也渐渐多了起来。

5月31日,捐发现场来了5位男生,陈伟男就是其中一位。作为一名男性捐发者,在蓄发过程中,他不得不忍受日常清洗护理头发的麻烦,来自陌生人的注视和惊讶,好在身边亲人、同事在得知原委后对他表示了支持。

捐发的男生们

陈伟男说,决定在现场捐发活动后,从报名、签到、捐发、拍照留念到为捐赠者发放证书,每一个环节都井井有条,这让他作为一个捐发者感到温暖和贴心。“感谢大家为我的捐发旅程带来一个美好的‘毕业典礼’,也让我的人生中多了一段难忘的回忆。”更让陈伟男开心的是,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姐姐也参与了捐发活动,此次寄来的捐发中有一束就来自姐姐。

如今,孙烨已经在美国纽约大学就读生物化学专业。她说,正是这段参加捐发公益活动的经历让她有了现在的升学选择。“这就像一颗小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在慢慢扩大。我愿意成为这样的小石子。”孙烨希望,未来,她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癌症病人打造安全、方便的生活环境。

图片由学校提供

关注请点文章主标题下“东方教育时报

或查找搜索公众账号

=== 从教育的视角看社会 | 从社会的视角看教育 ===

上观号作者:东方教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