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综改,转变育人方式,黄浦区中华路第三小学从百年老校向优质发展

“南浦大桥建造的目的是什么?”“你们知道设计背后的故事吗?”5月29日,2024年上海市新优质学校认证黄浦区中华路第三小学专场活动举行。在教学展示环节,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王洁妤提出来的问题引发了三(2)班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

课堂上,教师王洁妤引导孩子们积极思考和讨论

“南浦大桥全长8364米,在当时达到了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它的造型美观,犹如盘龙横卧江面。”“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一位8岁的小学生。”“在南浦大桥建造以前,两岸的人们都是坐轮渡过江,非常不方便”……王洁妤告诉记者,这堂课是学校“以桥筑梦”项目化学习的一个内容,在“桥见家乡”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说一说、比一比、赞一赞,不但了解了家乡——上海的美景、美物和可爱的人民,还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对海派文化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生们在舞台上演绎“小八腊子”讲解员在场馆讲述红色故事的情景

上海市黄浦区中华路第三小学坐落于上海老城厢内,是一所有着119年办学历史的百年老校。在本次活动中,中华路第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吴玮以“培植百草生态,共育中华学子”为题作学校成长报告,讲述了地处老城厢,蕴含百年发展历史的老校如何在新优质办学路上一路前行的故事。百年老校如何向优质发展?吴玮告诉记者,要创新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探索关注育人方式的转变。为此,学校打造“生态教育园”,设计出“小八腊子”项目化学习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以“小八腊子”为研究品牌,架构生态德育课程体系。项目研究中的馆校合作课程不断迭代升级,设计开展“向阳寻美”“滨江寻美”“印章解码”“以桥筑梦”等项目化研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探索课程育人的新路径。

中华路第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吴玮作学校成长报告

以生态教育园“小八腊子”项目化学习“滨江寻美”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为例,课程设计缘于学生对上海旅游节“最上海苏州河”主题活动的兴趣,以城市建设“一江一河”为主题,链接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经验,探索了从学科课程方案设计到课堂教学任务落实,融德育于教学,从同一主题不同学科的课堂学习到收获成果,学生们完成了从小学生到小公民的身份转变,有意识地关注生态发展、自然融合、城市发展和时代创新。

师生合作讲好老城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吴玮说,打造以有效学习为中心的“生态课堂”是“素养导向的百草课堂”的基础与土壤,也是教师个人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各个教研组以跨学科学习为突破方式,学科与项目互推互进,关注习惯价值形成,关注学科素养培育,确保“五育并举”的同时协同引导学生思辨、合作,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意义,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上海市新优质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杰充分肯定了中华路第三小学在新优质成长论证中展现出的卓越实力,特别是其百年老城厢老校特质的彰显,学校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以及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的高位构建和有效落实。

图片由学校提供


关注请点文章主标题下“东方教育时报

或查找搜索公众账号

=== 从教育的视角看社会 | 从社会的视角看教育 ===

上观号作者:东方教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