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书评 | 一场围绕着彼邦文学风景而展开的私聊




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迷恋记》

张新颖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张新颖在《迷恋记》解读奥登、王尔德、阿赫玛托娃、纳博科夫、博尔赫斯、本雅明、卡尔维诺等作家,论及《枕草子》《徒然草》《杨柳风》《菲雅尔塔的春天》等作品,分享如何阅读经典:“一方面需要把经典里面蕴藏的信息读出来,读到当下的世界里来,读到你自己身上来;同时,也需要把当代的信息读进去,把你个人的信息读进去,读到经典里面去。”



读《迷恋记》:怎么能不被他拨动心弦?


文/吴玫


张新颖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这个大家都知道;新近,他有一本外国文学阅读随笔问世。将上述的两个信息联系起来想象这本书名为《迷恋记》的新作,张新颖教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的画面立马生成于脑海。可读完《迷恋记》后发现,它哪里是什么高头讲章!它是作者围绕着彼邦的作家或彼邦作家的著作或彼邦的文学风景而展开的私聊。


《真的天方夜谭的乐趣》就是以《爱因斯坦与相对论》这本小册子为话题的一次私聊。之所以将其比喻为一次私聊,是因为张新颖在文章中根本不想告诉《迷恋记》的读者,《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的简要内容、该书出版以后产生过什么样的社会影响以及阅读者从中能得到什么样的教益。如果非要从文章中拈出这本书的概述,只能是这一句了:”读起来才发现它写得平易、简洁、有趣,它是一本爱因斯坦的传记,采取的笔调和口吻一下子就唤起了人的亲切感,特别适合青少年阅读“——像不像在微信里回答至爱亲朋的提问?所以,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张新颖给出的论据像是将一本书读到嗨时在好友群里的即兴分享。他说,爱因斯坦是在十三岁那年读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真正让我着迷的还不是天才爱因斯坦是否读懂了这本书,而是,他从这本书中得到的很大的‘乐趣’”。从没有读懂的一本书里得到阅读的乐趣?道理似乎讲不通嘛,难怪,在文章中张新颖给“乐趣”一词打上了引号。也就是说,张新颖觉察到《纯粹理性批判》带给十三岁的爱因斯坦的乐趣,别有它意。那么,此意为何呢?张新颖引述罗伯特·克威利克的原著道:“一天晚上,赫尔曼走进儿子的房间,发现他伏在书旁睡得很香。赫尔曼拿起艾伯特摊开在书桌上的那本书,这正是《纯粹理性批判》。赫尔曼看了那段显然使儿子入睡的文字……他第一次想到儿子有点不同寻常。”带上罗伯特·克威利克的场景描写回到张新颖写在文章前半段里的那句话,“十三岁的孩子读这样的著作,有点儿天方夜谭。可是天方夜谭是迷人的。而且这天方夜谭是真的”,刚才读时觉得像绕口令一样叫人迷糊的这句话,意思自现了。张新颖想要告诉读者的是,十三岁孩子要读懂《纯粹理性批判》的确是天方夜谭,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少年也如是。只是,没有弃之如敝屣而是支颐睡在书旁,说明爱因斯坦以其天赋已经觉知,康德的著作是一部经典。爱因斯坦与生俱来的这种能力,让他面对一本看不懂的书时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在张新颖看来,这尤其珍贵, 1995年在读完《爱因斯坦与相对论》后,他把书送给了一个孩子,其间的愿望,不言而喻。只是,他又很想自己能长久地葆有这种天方夜谭般的乐趣,便又到处寻觅送出去的爱因斯坦的故事。得偿所愿一册在手之后,“手边放着这本书,我的怀念安稳了”,将此诗意“翻译”得平白如话,便是,如能像书里十三岁的爱因斯坦那样始终能纯粹地感知一本好书,会让他格外心安。



《迷恋记》总共五辑,大致按照成文的先后顺序编订。收入在第二辑的《真的天方夜谭的乐趣》,完成于2002年,嗣后的20余年里,张新颖是否如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始终葆有着那份与好书之间孩子般的纯粹关系?


末篇《得书记》是《迷恋记》所选成篇最晚的文章。这篇被他称作“捡拾一些碎片,连缀成篇”的文章,因为都是短章,作者索性舍弃了起承转合的文章大法和锦上添花的修饰,就用一根根直线把自己与文中提到的一本本好书连接在了一起。惟其如此,他对一本好书出自天然的感知力,愈发清晰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大概是读研究生期间吧,我在老孙头的宿舍看到他买的英文旧书,看的时间有点长,猛然听到他说:‘这本送你了。’


我略有吃惊,却也没客气,带回了自己的宿舍——兰登书屋出版的《弗罗斯特诗选》。”


吃惊什么?老孙头居然肯割爱一本好书;又为什么没客气?怕自己一扭捏,老孙头一反悔,就与一本好书失之交臂了。看,三言两语,他就将自己感知好书的能力,交代得让人信服又惹人羡慕。


《新版序》的起始句,张新颖这样写道:“《迷恋记》是一册外国文学阅读随笔,与《不任性的灵魂》同类,只是文章更短、更随性、更自由一些”,此话句句属实,只是,“更随性”一说的延展性,大有说头。


总共248页的《迷恋记》,文章倒是收了48篇。每一篇都不长的这些文章,涉及到的彼邦作家以及彼邦作家的著作倒不少。被这本书提及的作家有博尔赫斯、海明威、卡尔维诺、纳博科夫、乔治·桑、缪塞、里尔克、次维塔耶娃、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以赛亚·伯林、苏珊·桑塔格、吉卜林,等等等等。出现在书里的经典名著,就更多了,它们是《丛林之书》《枕草子》《徒然草》《为什么读经典》《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单向街》《杨柳风》……从中任选一位作家或者一本名著,都可以敷衍成长篇大论,张新颖却用三言两语就把自己与这些作家、这些经典之作之间那种像孩子般纯粹的友好关系,渲染得美好又亲切。


所以,毋宁将《迷恋记》放在案头当它是一本外国文学“引得”,想选一本外国文学相伴时光时,不妨打开《迷恋记》,如若被张新颖的文章拨动了心弦,那就读起来,说不定又一本迷恋记已在路上。




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

编辑:葛 斐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