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评 | 父母没有“平替”,爱和陪伴不能“外包”

最近,一种名为“儿童成长陪伴师”的职业在社交媒体上受到关注。“儿童成长陪伴师”,顾名思义就是陪伴孩子学习、运动、玩耍,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和引导孩子的习惯,同时可能还兼具家庭教师、生活保姆乃至心理辅导员等多重身份。这一职业的兴起,无疑为忙碌的现代家庭提供了一种新的育儿选择,但同时也让人思考:儿童成长陪伴师究竟能扮演怎样的角色?他们能否替代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与教育作用?

作为一个刚刚萌芽的新兴职业,“儿童成长陪伴师”的出现反映了当代家庭对于高质量陪伴和教育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发生了转变,不再只是片面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开始重视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希望孩子不仅学业优秀,还要拥有良好的人格和综合能力,成为有情怀、有担当的人。

相比于传统的家教老师,“儿童成长陪伴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更为全面的角色,一名理想的陪伴师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良好的沟通和洞察能力,能根据孩子的个性和特点灵活调整陪伴方法,他们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他们情感需求、社交能力以及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参与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成长服务,这一点迎合了现代家庭对教育的新需求。

不可否认的是,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年轻父母正面临着工作与家庭难以兼顾的困境,他们渴望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却又苦于时间和精力有限。还有一部分家长因为自身教育能力有限,难以达到“有效陪伴”,从这个角度看,应运而生的“儿童成长陪伴师”,是对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一职业,由于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市场上很容易出现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的现象。尤其是,一些陪伴师缺乏必要的教育背景和专业培训,可能只是简单地看护孩子,或者打着“陪伴”的旗号行“教培”之实,无法提供有效的教育引导和心理支持。

儿童成长陪伴师的“核心”在于陪伴,这也就意味着家长将部分教育和陪伴责任交给他人。这种“外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长时间不够、能力不足的问题,却不能替代作为父母的爱与陪伴。

我们必须认识到,“儿童成长陪伴师”只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辅助角色,并不能替代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尤其是当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认知塑造期、身心发育期等成长阶段时,父母高质量的陪伴更是必不可少。如果工作太忙,短期“找人看娃”可以理解,但绝不能指望着花钱请个“儿童成长陪伴师”,便一劳永逸地撒手不管。

教育从来不是流水线作业,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需求远超出了学科辅导与技能培养的范畴。花钱买来的陪伴,终究难以触及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也难培养出深厚的情感纽带。

真正的亲子关系,需要的是家长亲身参与,是那些共同度过的平凡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成长足迹,而不是仅靠花钱买来的“高质量陪伴”。尤其当孩子遭遇青春期叛逆、厌学等问题,如果家长满脑子只想着购买快捷模式,找“专家”花钱解决,过度依赖外部力量,很可能造成亲子关系疏离,孩子情感依赖缺失。因为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专业的“课程”,更需要一个基于理解与尊重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与价值观的塑造,“外聘专家”无论多么尽职尽责,都无法代替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支持与精神引领。

父母陪伴孩子的确存在没有充裕时间问题,但关键在于价值排序的选择。失去父母的陪伴,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会越来越远,尤其在孩子幼年,错过了亲子情感连接的最佳时间,就很难再度连接。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没有彩排,他们从父母的陪伴中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和稳定的依恋关系,获得安全感并培养良性情绪,形成良好的品格,这是保证家庭教育效果的关键。唯有真正理解和尊重孩子,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幸福感强的孩子。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也是任何成功都无法超越的荣光。与其花高价“外包”陪伴,不如家长自己多学习如何成为好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年轻父母面对的最大的课题是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便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绽放不怠的花,花各有千秋,趁着他们还未长大,用心浇灌,好好陪伴,然后静待花开。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