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一村百户人家闯南方卖羊汤

马寨村位于单县高韦庄镇,紧靠黄河故道,曾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贫穷村”。“一发大水庄稼就被淹了,三年赶上一年有收成那就不孬了。”5月20日,马寨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张付亮提及往事,无奈一笑。

2018年,马涛在苏州换了一个200平方米的店面。

地里不出粮,可村民得吃饭。迫于家庭生计,20世纪90年代,马寨村的主要劳动力几乎都外出务工或做点小买卖挣钱。“那时候俺们村的水煎包和大烧饼很有名,外加俺们单县羊肉汤好喝,不少人都靠这些手艺挣了钱。”张付亮说,“那些年,村里凌晨三四点钟是最热闹的,妇女和面、爷们宰羊,收拾好了就推着三轮车到周边县城出摊赶集。有两个一身闯劲的‘伙计’,当时直接南下到上海卖羊汤去了。”

张付亮口中的“伙计”是一对亲兄弟——哥哥马玉发、弟弟马玉明。兄弟俩是村里第一批南下闯荡卖羊汤的人。

“那时候俺大爷在上海打工,过去之后最起码有个落脚的地方。”1987年,马玉发、马玉明兄弟俩仅带了100多元钱,外加两兜干粮,就离开家乡去了上海。“那时候家里穷,没钱给俺俩做买卖,俺哥俩在工地上干了半年多,攒了不到900元的本钱,这才开始支摊。”马玉发回忆。

羊汤成本高,俩人的本钱并不充足,但摊子得先支起来。“刚开始那几年就是卖早餐,凌晨两三点钟起床和面、拌馅,等到天蒙蒙亮了,就出摊煎包子、打烧饼。”马玉发说,“打一锅包子能挣5元钱,好的时候一天能打十几锅。算上烧饼,一天能挣100多元钱。”

马涛的羊汤馆内客人络绎不绝,店员忙得不可开交。

就这么熬了5个年头,兄弟俩终于攒下了“盘店”的钱。“最早的那个店就在上海和苏州搭界的地方,一个30平方米左右的小门头房。”马玉明说,“店面置办好后,俺俩就开始宰羊熬汤,但是人家上海这边根本不认咱这羊汤口味。开店一年多的时间,都是亏钱在干。当时就想着把店转出去,回家算了。”

春节前,心灰意冷的兄弟俩回家找到张付亮诉苦,想从这位曾经做过生意的老大哥口中得到些解决办法。“先别想着要多大的利润,要先熬好这碗汤,慢慢做好了口碑,不怕没有回头客。”张付亮复述着当年的话。

“那年春节俺俩在家多待了一个月,没干别的,就在各个乡镇找羊汤馆,尝尝人家的汤为啥好喝,俺们回去再改进。”一个月后,马玉发兄弟二人扛着压力再次回到上海。“我记着是开店的第4个年头,俺俩就换了个大门市房,有100多平方米,从那开始就慢慢步入正轨了。”马玉明说。

与此同时,马寨村有不少村民,陆续照着马玉发兄弟俩的经营思路,做起了羊肉汤的生意。“约摸1996年往后,村里去上海、江苏做买卖的人明显变多了。到了2000年左右,光俺村里就有70多口人在南方开羊汤馆,而且效益都不差,一年每家差不多都能挣10多万。”张付亮说,“现在村里有100多户在南方开羊汤馆,而且基本都以年轻人为主,多的一年能挣一百多万元,少的也有二三十万元。”

“俺大爷那一辈人,基本都是靠干早餐起的家。到俺们这辈就是靠‘传帮带’。”今年36岁的马涛是土生土长的马寨人,跟着自家亲戚学了一年手艺后,就在江苏苏州开了羊汤馆。开业十年来,10元一碗的羊汤价格从未变过,“对我们来说,‘单县羊肉汤’这块金字招牌,是父辈们一关关闯过来留下的,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传下去。”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陈茹 通讯员 王晓兰 孔爱丽

上观号作者: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