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胜关,位于古金陵四十八景“星岗落石”附近的长江东岸一带,现属雨花经济开发区。雨花台区规划建设119.55公顷的大胜关公园,在长江之畔打造世界级滨水景观地标公园。
“驻桨燃灯大胜关,此关人道是天关。胜心已化江流远,超出人间第一关。”这是明代诗人湛若水《长江杂咏》中写的大胜关一诗。
大胜关原名叫大城港,古时的板桥浦、新林浦都经此入江。六朝时期,大城港设有官船码头,商业繁荣,成为滨江要地。宋朝时期,这片沙洲与南京南岸土地连成了一片,在此设有漕渡,是为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和南京城西诸水注入长江之处。北宋时期,成为官方物资仓储的集散地,设有巡检寨。南宋时期设置烽火台,加强对船只的管理和军情的传递。到了元朝,设水驿,称“大成港镇”,负责传达军政文报,接待过往官员。
让大胜关扬名千古的,是元朝末期陈友谅与朱元璋在大胜关的巅峰对决。元末天下大乱,群雄纷起。公元1363年,陈友谅率水陆大军六十万顺江东下进攻金陵(今南京)。朱元璋率主力在江东桥和狮子山截击,派杨璟屯兵大城港截其退路。朱元璋大获全胜,陈军残部溃退至大城港时,杨璟坚守要塞,居高临下,夺取全战役最后胜利。朱元璋遂改大城港为大胜港,所设之关称为大胜关。明清期间,大胜关为南京城西南主要港市和军事要塞之一。长约二里半的大胜关商业街区地名“二里半”一直流传至今。
太平天国时期,大胜关成了太平军与清军的必争军事要隘。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春,曾国藩经大胜关赴雨花台视察,与曾国荃定合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之策。
1918年,孙中山先生撰写的《孙文学说》,提出了长江疏浚的设想,勾勒出大胜关地区商业中心,提出建设东方大港。之后《总理计划》主张大胜关一带,包括上新河、江心洲地区,建成一个商业中心。
“天堑变通途,彩虹绘雨花”。2000年11月26日,随着南京主城区唯一的省级开发区——雨花经济开发区的创办,大胜关也迎来巨变,成为雨花台区“建设数字城,打造新滨江”的重中之重,并再度为世人瞩目。 2005年10月7日,位于大胜关西北的南京长江三桥正式通车,2019年12月20日,更名为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这是国内第一座钢塔斜拉桥,是世界上第一座“人”字弧线形钢塔斜拉桥。2011年1月11日,高铁南京大胜关大桥正式通车,它是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桥,同时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设计荷载最大的高速铁路桥。
文字:刘霞
图片:视觉中国
设计:葛逸潭
翻译:卫鑫
鸣谢:南京市雨花台区地方志办公室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