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让每一个生命都从容成长,上海市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举行

4月29日下午,多元共融,“育”见未来——上海市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上海市虹口区广中路小学举行,200多名相关人员出席了本次会议,共同探讨如何优化特殊教育课堂,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个生命从“融”生长。

情景式论坛:优化课堂——从一节好课开始

课堂教学是育人主阵地。一节好课如何设计?本次推进会邀请虹口区特教教研员范璐和8名入选2023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获得首届全国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案例的教师一同参加情景式论坛。教师们以培智学校生活语文三年级上册《小台灯》为引,围绕“优化课堂——从一节好课开始”的主题,探讨如何设计出既符合教学标准又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课程。

情景式论坛现场

“低年级听障学生有听力损失程度、原生态语言环境、语言认知能力、语言水平、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在课堂教学时,注重听障学生多感官的学习体验,激发听障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听障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知识。”上海市第四聋校教师乌稼闰表示。

“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注重将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发展相结合,要将语文学习与真实生活情境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上海市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教师刘智芝发言道。

“着力借助信息技术弥补聋生听力缺陷,多渠道刺激他们的视觉器官,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基于学情,多尝试、多思考,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但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要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朱静瑛分享。

最后,范璐总结了一节好课的必备因素:“有人——以生为本、有趣——激发兴趣、有料——利用资源、有变——教学方式多变”,这样的课堂才有张力,有灵气。

情景式论坛现场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教授昝飞对本次交流活动进行了点评,她提出教学要做到“四个到位”: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到位;对学情的分析要到位;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要到位;对学生的多元评价要到位。

教研沙龙:每一位教师成为融合教育工作者

在推进会现场,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苏君、上海市奉贤中等专业学校吴月花、上海市静安区田家炳小学鲍晓坚、上海市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吕文卿、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许依婕五位案例获奖者在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特教教研员张燕、上海市宝山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朱剑平的带领下,开展了现场教研沙龙。沙龙围绕融合教育理念、实践经验和未来展望三个话题,分享了学校、教师的探索与实践,并与参会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

两位主持人和五位案例获奖者分享了自己对于融合教育理念的理解。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下,现场出现了“力量、成长、自信、责任、趋势、公平、优质、专业”等关键词,体现了大家在融合教育实践中获得的共识。

教研沙龙现场

在点评环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教授于素红充分肯定了各区、校分享的融合教育经验和做法,并归纳总结为三个方面:将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纳入到学校的常规工作;建好普通课程为主,特殊课程为补充的融合教育课程;整合资源,提供支持,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于素红还介绍了上海在融合教育体系建设,基础教育阶段资源教师配备,市、区、校三级的教研体系建立等方面的诸多努力和突破性成效。同时,为与会者进一步厘清了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强调普通学校在融合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学校教师在融合教育中的信念坚守是推动高质量融合教育的关键。

她谈到,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所以特殊教育要追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优秀的融合教育工作者。融合教育的质量还要靠支持,如何在各个学段都给障碍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如何给初中阶段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提供更适合的课程和教学,如何通过特教班等多种安置形式,让每一位特殊学生都能够适宜融合。

虹口区展示:让每一个生命从“融”生长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是虹口教育人一直以来的价值追求。在推进会现场,虹口区以“共建融合教育支持网,让生命从‘融’生长”为主题,上海市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丁美珍、教师孙韡郡,上海市虹口区曲阳第二幼儿园园长孙喜凤,上海市虹口区凉城路第四小学教师李凤梅以组合式的汇报形式,分别从区域和学校两个层面,介绍了特教中心和区教研室强强联手,积极发挥1+1>2的作用,共同架构了一张有温度、有精度、有力度的融合教育教研支持服务网,让每一个生命从“融”生长。

上海市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丁美珍分享

丁美珍从区域层面指出,多年来,上海市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与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开展紧密合作,针对学校在开展融合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联手专设了“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咨询服务”,制定了“学校申报-事事回应-多方研讨-定期指导”的工作机制。经过长期运作,形成了一套贴近教师、家长痛点与需求,真正为他们排忧解难的融合教育服务菜单。

围绕“促进每一个特殊需要学生课堂最大化参与”,采用常态化教研机制,上海市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教研室专业人员定期入校,与学科教师一起进行探讨和研究,开展各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调整,提供有效帮助,生成支持策略。此外,还研创了由38门共享课程、百余种师生共用配套教辅具、25项专题服务组成的资源群。

基于此,区域基于评估的特殊学生“一人一案”个性化支持得到了全面落实,广大一线教师几乎人人掌握一定的“识才”之术,并主动加强课程调整合理性、针对性的探索与实践,促进了各项成果及优秀案例不断涌现。

有着近30年学前特教班办园历史的上海市虹口区曲阳第二幼儿园,在“合而美好”愿景的引领下,通过普特融合、保教联合、医教结合等举措,让全体幼儿在融合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幼儿园园长孙喜凤分享了架构“合合美美,助力成长每一个”育人生态的做法。

上海市虹口区凉城路第四小学作为虹口区“最适宜教育——融合教育学校建设”的领衔校,学校教师李凤梅介绍了如何将“求索”与“产出”两手一起抓,以生本化教研的形式,积极架构随班就读学生个性化课程“三级支持”课程设计,以及“多维路径”的课程实施举措。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刘中正、人事处四级调研员孙韬韬,上海市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陈东珍,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小幼教师部部长谭轶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教授昝飞、于素红,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小幼教师部特教教研员蔡蓓瑛、邱轶,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领导以及各区教育局分管特教工作科长、特教教研员、区特教指导中心、特教学校校长、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代表等200余人共同出席了本次会议。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关注请点文章主标题下“东方教育时报

或查找搜索公众账号

=== 从教育的视角看社会 | 从社会的视角看教育 ===

上观号作者:东方教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