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数字法院建设
上海法院“器”与“道”之改革赋能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办公楼 供图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到“推进全国法院‘一张网’建设,以数字法院助力提质增效”。这是数字法院作为重点工作首次出现在《报告》中。
对于上海三级法院(以下简称“上海法院”)来说,这为数字法院建设创造了更为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2023年年初,上海正式启动数字法院建设。截至今年3月12日,全市法院已申报应用场景4243个,完成数字建模1033个,推广应用462个,嵌入系统238个。数字法院通过司法数据的自动筛选、比对、碰撞,高效准确分析审判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不间断的质量评查和风险预警,在促进适法统一、破除信息壁垒、打击虚假诉讼、助力社会治理等领域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受到一线法官的广泛好评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关注。
一年来,数字法院如何凭实力“圈粉”?在审判工作和社会治理方面又拥有怎样的广阔前景?近日,笔者走进上海法院,探寻数字法院建设在推动司法工作提质增效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升方面的新举措、新作为。
从“理念重塑”到“战略落地”
“传统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法院工作流程、机制、方式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工作由线下转为线上,信息技术是辅助性、服务性的工具,是‘器’。而数字法院是一种理念、制度和机制的根本性改造,是综合运用大数据思维,用海量司法数据来引领、反哺、优化、创新现有工作方式,从而实现法院传统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体制机制的系统性重塑,这是法院工作从根本上实现高质量发展、迈入现代化的方法,也就是‘道’。”在多个场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贾宇以哲学概念中“器”与“道”的关系为喻,道出了数字法院与传统信息化建设的区别。
从2023年年初确定“数字改革赋能”的目标,到2024年年初释放出“深化建设、突出运用、注重推广、强化统筹”的最新信号,上海法院围绕数字法院建设已经召开四次推进会,每一次推进会都是对数字法院建设凝聚共识、深化探索、深层次推进的过程。
司法实践中,法官常常会发现一些共性问题却苦于没有解决路径。“新旧法交替过程中,如何防范法律适用出现错误?”“职业放贷人该如何甄别与监督?”“被执行人在另案领取款项,执行法官如何第一时间知晓?”
2023年,上海高院发布了第一则征集应用场景的通知,让不少法官眼前一亮,“应用场景可以提升质效,减少和预防瑕疵”“如果可以通过场景收集数据并自动推送给相关职能部门,可能对他们有帮助”……
很快,大家纷纷行动,1、500、2000、4000……申报数每周都在快速增长。这些场景经审核后,进入建模阶段。接下来,难题摆在了技术团队的面前——如何筛选有价值的数据?如何将场景模型规则嵌入几十个办案节点?
“要不,请法官手动录入关键信息?”有人提出这一方案,被上海高院信息管理处处长陆诚一口回绝,“不能因为要用数据而让大家去填数据,不能增加法官的工作量”。
最终,技术团队依托小样本训练抽取引擎和语义分析等技术手段,对上海法院近五年来300多万份裁判文书及诉状进行解析,唤醒海量“沉睡”数据,形成7.8亿多个结构数据点,并将这些数据和外部共享数据统一汇集至大数据平台。各法院技术人员只需经过简单培训,便可根据事先确定的业务规则,以“拖拉拽”的方式建立模块,构建单个场景的简单模型只需半天时间。
模型经过推广评查后进入嵌入阶段。技术团队以可视化配置的形式,将应用场景模型规则嵌入立案、排期、庭审等全流程网上办案70多个节点中,实现在案件流转至指定程序节点时触发模型规则,并实时预警提示。
“这种技术方式一方面不会增加法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不需要改造现有的办案系统,还可以快速移植到其他办案系统上,为全国法院‘一张网’建设输出上海法院智慧。”陆诚介绍。
经过“场景申报、数字建模、推广评查、嵌入测试、检验反馈、优化完善”全闭环工作模式,一个个凝聚了广大一线法官经验和智慧的应用场景被广泛应用。
“这些应用场景成了法官的智能助手,将法官的办案经验以数据模型的形式保留下来,把个别法官办案踩过的‘坑’给‘填’上,避免同样的问题在其他法官身上出现。”上海高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庞闻淙说。
从“个体经验”到“共享智慧”
改革初期,也有一些不解的声音——“办案已经很忙了,为啥还要去想应用场景?”“做出来真的有用吗?”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深化,质疑的声音渐渐被认同取代。
前不久,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安泰就在应用场景的“助攻”下解决了两起“终结本次执行”多年的案件。
案件源于一起多年前的追偿权纠纷,虽然被执行人的公积金账户中有余额,但因彼时其尚未退休而无法提取。于是,因被执行人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法官依法终结了本次执行。面对这类多年累积下来的终本案件,法院无法及时掌握公积金何时可以提取,只能在茫茫案件中逐案人工查询,犹如“大海捞针”。
“执行终本案件财产查控提示预警(公积金)”应用场景为难题的破解带来了转机。一旦系统发现被执行人公积金账户符合扣划条件,法官将第一时间收到预警,经过复核确认等流程,即可前往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冻结扣划手续。截至目前,上海法院通过该场景发现222起终本案件的被执行人符合冻结扣划条件,并据此查控公积金余额1068万余元,执行财产查控的时效性、及时性大大提升。
除了助力化解个案,应用场景也成为破解类案适法统一难题的一把“钥匙”。
2020年起,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开始集中管辖应由本市中级法院审理的环境资源一审案件,以及部分基层法院一审的环境资源上诉案件。通过排摸相关案件,上海三中院发现,在审判实务中,由于污染环境刑事案件罚金刑数额缺乏相应标准,罚金刑适用不统一的问题较为明显,影响了该类案件的质效。
如何统一污染环境刑事案件的罚金刑适用标准,进一步发挥集中管辖优势,提升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水平?上海三中院申报建设的“污染环境刑事案件罚金刑适法统一”应用场景提供了新思路。该场景依托近年来上海法院审判办案系统中案件的结构化数据,通过对三种不同严重程度的污染环境犯罪判决刑期与罚金刑数额进行碰撞、比对,计算出平均罚金比值,作为污染环境刑事案件罚金刑适用的参考数据,提供给办案法官作为量刑参考。
从嵌入运行情况来看,该应用场景触发后,办案法官反馈提示有帮助的比例达100%。有法官留言称赞,“有客观基础数据作为办案参考,我们心里也有底了”“案件判决得到了认可,当事人也愿意服判息诉”。
一年多来,上海数字法院建设效能持续显现。通过将应用场景嵌入办案系统,形成一条“质检”流水线,案件在每个程序节点自动接受“体检”,并根据规则触发预警提示。截至2024年3月12日,已嵌入办案系统的238个场景累计推送提示和预警信息5万余条,有力推动了审判质效提升。这些场景就像一个个“超级大脑”,智能协助法官主动纠错、查缺补漏,最终从源头促进适法统一,提升办案质效。
从“事后监督”到“全程预警”
审判管理作为业务中枢,是实现审判工作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除了辅助法官办案,上海法院还将应用场景融入审判监督管理,实现“数助监督”。通过场景24小时不停歇的滚动式评查,法院的审判监督管理模式由“碎片化个案纠错”向“全流程全面评查”转变。
“法官,我们商量好了,都同意离婚。”原告看了看坐在被告席上的妻子,又将视线转向法官,“诚恳”地说。
这是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陆家嘴人民法庭审理的一起离婚纠纷案件的庭审现场,不同于其他的离婚纠纷,这场庭审平静得有点异常。
“会不会是假离婚、实逃债?”承办法官不禁心生疑惑。果然,办案过程中,法官收到了系统发来的预警提示,发现当事人还身陷尚未执行完毕的案件。
司法实践中,“假离婚、实逃债”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被执行人原本家底丰厚,却因为离婚等事由变成“贫困户”,其实质就是为了规避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由于案件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离婚诉讼的主审法官往往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到当事人实际存在大量债务纠纷,难以在审判环节提前遏制这种恶意逃债的行为。得益于“‘假离婚、实逃债’甄别预警”应用场景,此类失信被执行人虚假诉讼的“黄粱梦”被击碎,司法的秩序和权威也得到了保障。
对于民事案件中改判比例较高、体量较大的案件,应用场景也为法官办案提供了新思路。例如,正在开发中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改判高发点提示”应用场景通过解构近三年改判文书,提炼出“改判项”及“改判理由”两大类关键词,建立词库并嵌入系统,用以识别改判项及改判理由,为一审法官推送与在办案件相关的改判信息,以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审判质效、降低发改率、促进适法统一。
推进数字法院建设以来,上海法院立足审判重点环节,纠正程序不规范现象,还建立了“公告案件送达瑕疵提示”“胜诉当事人诉讼费退还提示”等一批程序类监督场景,力争通过监督类场景模型,对案件质量进行常态化滚动式评查,变“事后监督”为“全程预警”。据悉,2023年,上海法院反映当事人司法裁判认可度的服判息诉率等7项审判质效核心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
从“办理一案”到“守护一方”
依法能动履职是践行审判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上海建设数字法院之初,即着眼于实现从办案到治理的延伸,将“数助治理”列为整个体系的重要平台之一。
“数字法院建设可以有效激活司法大数据资源,把案件蕴含的社会信息系统地挖掘出来,从而进一步升级司法参与社会治理的手段和成效,推动司法职能从‘抓末端、治已病’向‘抓前端、治未病’延伸。”上海高院研究室副主任张果告诉笔者。据介绍,目前,上海数字法院主要通过决策参考报告类、司法数据推送类和司法数据查询类三种场景模式实现“数助治理”。
决策参考报告类场景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深入挖掘司法大数据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治理现象、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例如,针对预付卡消费社会治理隐患、机构养老服务行业困境等社会治理薄弱环节,上海法院建立数据模型,分析排查问题线索2.1万余条,形成专题分析报告。
司法数据推送类场景则致力于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共享互通融合。上海法院积极对接市大数据中心,结合有关职能部门需求,建设“助力医保基金追偿”“社区矫正对象全流程监管衔接”等模型,将有价值的司法公共数据推送至有关部门,支持政府部门履职。
除了数据的自动推送共享,上海法院还开发了司法数据查询类场景,服务社会主体需求。例如,针对中小微企业一旦涉诉、银行即不敢贷款的情况,建立“中小微企业涉诉信息与金融机构共享”应用场景,为金融机构提供企业涉诉信息查询渠道。目前,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已与9家金融机构对接,辅助金融机构对企业作出准确融资前评估,帮助多家企业获得贷款约1.25亿元。
当海量数据成为撬动社会治理的“最强大脑”,上海法院的司法职能实现了从“办理一案”到“守护一方”的延伸。当前,上海数字法院的建设体系、运转模式、推进路径已经基本成型,“四梁八柱”已经确立,形成了大数据平台、研发模型平台、自动运行平台“三大平台”和“数助办案、数助监督、数助便民、数助治理、数助政务”五大板块的体系架构。
“数助便民”以“过程可见、随手可办、结果可期”为目标,不断扩大“互联网+”技术应用场景,积极建设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项目。如“涉诉信访‘有信必复’及有效回复预警提示”应用场景,不仅对当事人初次信访设置了回复时间监测、回复提醒功能、超期回复监督提醒,同时还设计了实质性回复监督程序,对法官提交的答复内容进行自动识别,判定无效的,自动拦截、退回并提出警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诉讼服务中获得更好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数助政务”则致力于以“一网统管”实现法院管理现代化。截至目前,上海法院围绕政治建设、干部选任、人才培育、文化创新、基层基础、监督管理工作,已经搭建了数字政工平台,初步实现数字集成、一网通办、预警监督、辅助智选、干部画像等主要应用功能。
当前,上海数字法院建设正处于向纵深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贾宇表示,下一步,上海法院将积极融入更广阔的数字化发展空间,多维拓展更融合的数字化场景效能,深度跟踪更科学的数字化成效评估,推进数字法院在理念、技术、场景谋划和实际运用等方面向纵深发展。
来源丨中国审判
高院供稿部门:办公室、审判监督庭、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管理处
文字:陈凤、陈逸韵
责任编辑:蒋梦娴
编辑:马雯珺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
上观号作者:浦江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