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双减”要求,松江区教育局全面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打造全方位课后服务,解决家长接送难题,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切实回应民生需求,做有温度的教育,让教育暖心,让社会放心。2023学年,全区82所义务教育公民办学校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民心工程,实现两个全覆盖——“课后服务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学生参与率99.70%,学生家长满意度99.05%。实施过程中,各学校在“作业辅导”的基础上,结合校本特色项目及特色课程,盘活各类资源,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后服务”育人模式,各校课后服务百花齐放,校内课程多点开花,“减负增质”成效满满。
近期,松江区9所学校的案例入选了2023年上海市义务教育学生课后服务优秀案例。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
上海市松江区第二实验小学
激趣提质 唤醒内驱 长效服务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落实,松江区第二实验小学以精心、开心、暖心为原则做好课后服务工作。学校体育组不断实践探索,开展丰富的体育社团活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课后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学校田径社团形成了课后服务的“两段式”:第一段式是学生放学后进行的自主热身,第二段式是学生依托教师专业指导开展的“体能活动”。“体能活动”由实施社团老师设计,采用“1+2”模式,即每周3次社团活动,其中的“1”指每周一,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和爱好提供不同的体能游戏;“2”指的是周三、周五,教师根据学生运动水平而开展的专业训练,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练习。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学校田径社团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兴趣和运动表现,重点培养短跑、跳跃、中长跑等项目。同时,教师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针对成员的特点及潜力提出个性化的指导和训练,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潜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竞争力。
以师为基,因人而异。为促进田径社团成员进步,社团指导教师构成为“2+x”模式,“2”指的是两位主要负责日常上课的田径专业教师,“x”指的是组内其他的教师。当遇到重要赛事时,团队分工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能力,制定训练计划,合理资利用资源,安排训练时间,确保社团运转高效有序。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以趣为先,因势利导。内驱力是自主性学习和自我激励的关键因素,对学生发展非常重要。学校田径社团从运动环境、运动目标、学生自主、跨学科融合方面积极探索。
创造运动环境 享受运动乐趣
营造积极、支持和激励的运动环境,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获得成就感。老师在社团课中及时发现和鼓励学生并认可他们的成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此外,社团开展中增加比赛模式和奖章激励机制,这种及时提供奖励的方式,在课后服务的田径社团中效果较为显著。良好的运动环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享受运动的乐趣。
设定运动目标 激发学生动力
帮助学生设定具体、可行、有困难的且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匹配的学习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力和努力。在田径社团中,教师经常采用竞争性比赛,设置训练时间等,师生共同设定运动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不断前进。例如团队的追逐赛、让距赛以及测试赛等,教师通过这样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和活动的设定,帮助学生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在一个个目标的实现中获得成长,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坚持师生合作 提供自主选择
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参与主动决策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和决策能力。在学校田径社团活动中,每周一为快乐体能游戏环节,活动的游戏不局限于教师规定的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决策。在学生的建议下,开展过“冰冻萝卜”“地雷爆炸”“猜猜我是谁”等游戏,学生们参与热情高涨,通过游戏获得快乐的同时锻炼了体能。
跨学科融合 推进全面发展
学校一直以来强调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师生共同的智慧,体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使得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社团活动中开展的巧系运动鞋带、运动器材组装、整理与分类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田径运动的实用技能,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培育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田径社团在课后服务过程中的不断探索,不仅提升学生运动自主性,也拓宽了课后服务内容,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严格保障在校学生每天参与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跑步、跳跃、投掷等体育活动,增强了学生体质,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升了团队凝聚力。今后,田径社团将继续为课后服务提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更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使课后延时服务达到解家长之忧、育健康之美的目的。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