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科创进入2.0时代,一批高能级创新载体签约落地

3月26日,“2024临港科创大会”在上海临港中心召开。会上,28家临港科创新锐企业获授牌,3家创新联合体和1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新获认定。另有7个科技创新项目签约落地,进一步丰富了临港新片区科创生态。今年,临港新片区将迎来成立五周年,科技创新正迈入2.0时代。

全链条全过程科创体系 营造良好科创生态

“2024临港科创大会”以“临港科创 新质未来”为主题,旨在推动各类创新要素集聚,促进科创、产业、人才、金融、教育等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临港新片区核心竞争力。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在大会上解读了临港新片区覆盖“基础创新-应用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过程科技创新体系,为企业提供“0到1”的源头创新、“1到10”的创新加速,和“10以上”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的政策保障,聚焦建设国际协同创新示范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临港新片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吴晓华介绍,临港现在正紧扣五大创新工程,夯实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开放创新工程中,临港努力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营造类海外创新环境;基础创新工程中,临港已聚集了临港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中国重燃、海底科学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亚太台风研究中心等“国字号”战略科技力量;企业创新工程中,将充分发挥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科创新锐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国家级的卡脖子技术在临港实现攻关突破;孵化创新工程中,将不断优化临港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和风险共担的机制,打通科技创新“最初一公里”;生态创新工程中,通过办一场大赛、做一个品牌来引进一批项目。

发挥企业创新主导力 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从市场需求侧开展创新,成果转化成功率、效率更高。本次科创大会认定授牌28家临港科创新锐企业,新认定3家创新联合体和1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长三角-天岳国家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上技国际全球离岸创新网络基地正式揭牌,进一步凸显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

据悉,临港新片区在科技型企业培育方面构建了“科创驿站、孵化器、加速器、特色园区”梯度孵化培育体系。目前已累计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921家,有效期内高企数量达到近1493家,拥有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38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5家,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在临港新片区的沃土上集聚成长。

同时,为了建设创新人才新高地,大会上还表彰了一批临港新片区“2024科创杰出贡献人物”和“2024临港十大科创先锋”,他们为临港新片区在原始创新、应用创新、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科创平台建设运营等方面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布局高能级创新载体 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孵化

大会上签约落地的risc-v生态创新中心、同济卓越工程师学院、智能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筹)、璞跃中国临港创新中心、国际神经医学实验室、低空智联创新中心等7个科技创新项目,进一步丰富了临港新片区科创生态。

记者了解到,临港新片区已落地上海交大智能制造平台、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平台等16家新型科创平台、科研机构,围绕集成电路、新材料、人工智能、空间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与创新企业深度合作,初步实现科技企业引进、培育、孵化数量近百家,产学研合作数280余项,知识产权数720余项。

“x·time2024国际创业大赛”也正式启动,持续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据介绍,大赛共设汽车电子、关键软件、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四个新质生产力赛道,面向全球范围内遴选项目,匹配资源与政策,吸引优质项目落地。大赛共设48个获奖席位,总奖金280万元,项目落地还将匹配落户支持、安家补贴、永居便利、研发补贴、免费办公、融资支持、定制化金融服务等政策保障。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