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我的上海进修岁月】黎安良:攀登儿童麻醉的高峰

编者按:

“黔医人才计划”是由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和贵州省人民政府于2016年共同实施的医疗人才培养项目,为加快贵州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补齐高层次人才稀缺短板提供了极大助力。

2021年以来,贵州省对“黔医人才计划”内涵进行延续和创新,拓展实施了“黔医人才计划”瑞金班、上儿班等班次,每年分不同批次在全省各级医疗机构范围内选派学员赴上海瑞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进修学习。

数年携手共进,“黔医人才计划”上海班已成为贵州新时期医学人才教育的新途径新抓手。天眼新闻上海(长三角)运营中心立足驻地优势,广泛联动“黔医人才计划”上海班进修学员,推出“讲述·我的上海进修岁月”系列报道,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在瑞金班、上儿班的所见、所学、所思、所想、所悟,深情展现沪黔医疗协作推动医疗事业协同发展的山海故事。

人物介绍:黎安良,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医生,“黔医人才计划”上儿班第一期学员,2023年8月通过遴选,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麻醉科开展为期半年的进修学习。

光阴似水,时间来到进修学习的尾声,我即将告别学习生活了半年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从始至终,我们学习的热情未曾改变。

“黔医人才计划”上儿班开班式。

作为“黔医人才计划”上儿班第一期学员,我十分珍惜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来到上海前,一切充满了未知,带着一个个担忧,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很快融入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通过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更加坚定了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信念,认识到作为一名医者,要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严谨的医风,在医疗实践中,要始终敬畏生命、关爱患者,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

学习的过程就像攀登一座高峰,虽然曲折艰难,但每一步都充满了新奇和发现。

上海市拥有国内众多顶尖的医疗机构和教学单位,每逢周末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医疗学术会议和培训班,可以在现场聆听医疗大咖的学术讲座,不仅能收获国内外麻醉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认知,也能让自己的周末时光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黎安良(左一)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麻醉科主任郑吉建教授合影。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是我国儿童先心病、血液/肿瘤和发育行为儿科领域最高水平的中心之一,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致力于打造最具品质的儿科、最有温度的医院、最富贡献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在这样一个大平台上进修学习,我见到了很多之前未曾开展过的复杂程度大、麻醉管理难度高的术式。通过这些特殊病例的学习,我熟悉了这类手术的麻醉管理,为我的学习创造了巨大的机会。此外,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疗器械的先进性、手术医生的娴熟度、麻醉医生穿刺的流畅度等都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是其医疗底蕴的综合体现。

医院发展过程中,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致力打造“无哭声医院”,对于麻醉科来说,任务艰巨,因为要尽量保证患儿的所有检查和有创操作都是无痛的,让患儿没有害怕的情绪进入手术室,术后安全无痛、无哭声。其背后的困难程度和工作强度可想而知,这必须要有一套严密的监测和精细的用药方案,需要每一位医务人员全面精致地保障。

半年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台特殊的手术。神经外科来了一位小脑肿瘤的5岁患儿,因肿瘤较大,手术难度大。为尽量保护功能区,手术医生需要缓慢仔细地切除肿瘤,到后面阶段,止血成为关键问题。手术医生耐心坚持以肿瘤切除和止血循环操作的方式,总耗时15小时终于把肿瘤全部切除,为保证手术连续性,手术全程主刀及助手未进一口食物和一滴水,未上一次厕所,整个手术全神贯注,克服倦意、饥渴,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这充分展现了国家级儿童医学中心的医疗技术和医学理念,让我无比敬佩。

黎安良(左一)在带教老师张瑞冬副主任医师指导下完成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一件件以身作则的医疗实践教育让我深受影响和启发,半年时间里,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技能,还增强了科研意识,学会了运用多学科合作的诊疗思路,端正了诊疗中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时刻关注患者需求,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回到工作岗位后,我将持续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为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略尽绵薄之力。

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聂建云

编辑 胡桅可

二审 刘娟

三审 庞博

上观号作者: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