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大家走亲访友
见到长辈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
叫错了亲戚又显得很不懂事
为了避免尴尬
那些生疏了的亲属称谓
是时候该重新捡起来啦!
今天
大家就跟着小编在脑海里过一遍
看看阿拉上海人口头上是怎么叫的
千万不要让它们失传哦!
先看个通用的完整图
↓↓↓
看完还觉得晕乎乎?
没关系
小编为你详细梳理
赶快练习起来!
长辈篇
爸爸:当面叫“爸爸”,上海话里念平声。在别人面前,你可以叫“阿拉爷(ya)”,不太正经的可以叫“爷(ya)老头子”。
妈妈:“姆妈”、“妈妈”是上海人普遍的叫法。略不正经的叫法是“老妈”,在别人面前称“阿拉娘”。
爷爷:爷爷(yaya)/大大(念dada,不能念dudu)/老爹(dia)/阿(e)爷(ya)
奶奶:阿奶/嗯奶/亲娘/阿娘/娘娘等。
关于爷爷奶奶的叫法,其实上海人中也没有统一。小编列出的这些只是比较常见的叫法。
外公:外公
外婆:外婆
曾祖父(爷爷的爸爸):男太太(tata)、太公(tagong)
曾祖母(爷爷的妈妈):太太/女太太(tata)/太婆
如果再往上算一代,那就是高祖和高祖母啦!
婆婆:当面叫“姆妈”,在别人面前称“阿婆”
公公:当面叫“爸爸”,在别人面前称“阿公”
岳母:当面叫“姆妈”,在别人面前称“丈母娘”
岳父:当面叫“爸爸”,在别人面前称“丈人阿爸”,不正经的叫法是“丈人老头”。
爸爸的哥哥:叫伯伯/大伯伯,其妻称“大妈妈”
爸爸的姐姐:姑母/姑妈/大姑母,其丈夫称“姑父/姑爹(dia)”
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爷(ya)叔”,其妻子称“婶婶/婶娘”
爸爸的妹妹:孃孃/姑母/姑妈/小姑妈,其丈夫称“姑父、姑爹”
妈妈的哥哥弟弟:娘舅/舅舅,其妻子称“舅母/舅妈”
妈妈的姐姐妹妹:姨母/姨妈,其丈夫称“姨夫”
过去,如果家里同时有好几个称谓一样的长辈,一般就按大小或数字进行区分。如:二婶婶、三孃孃,大舅舅、小舅舅。
平辈篇
哥哥:哥哥(gugu)/阿哥(egu),他的妻子称“嫂嫂/阿嫂”
姐姐:姐姐(jiajia)/阿姐,其丈夫称“姐夫”
弟弟:弟弟/阿弟,其妻子称“弟新妇”
妹妹:妹妹/阿妹,其丈夫称“妹夫”
爸爸的兄弟的孩子:堂兄弟姐妹(堂阿哥,堂阿妹、堂阿姐、堂阿弟)
爸爸的姐妹的孩子和妈妈这边兄弟姐妹的孩子:表兄弟姐妹(表阿哥,表阿妹、表阿姐、表阿弟)
妻子的哥哥:大舅子
妻子的弟弟:小舅子
妻子的妹妹:小姨子
妻子的姐姐:大姨子
丈夫的弟弟:小叔子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为什么平辈之间也有舅、姨、叔这样的称谓呢?这就涉及到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了: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通常把自己降低一格来称呼妻子或丈夫一方的亲人。
另外,由于是平辈,如果平时大家关系好,经常走动玩在一起的话,一般不会用那么正式的称谓去称呼对方,而是以“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相称。也可以用“小名+称谓”的方式来叫对方,如小王、丽丽姐姐、军军弟弟等。
亲家:称对方为亲家公、亲家母
小辈篇
以上是亲戚之间的称呼
大家记牢了
春节期间可以派上用场啦!
去旁系亲属家里串门
可能会遇到
与自己关系比较远的亲戚
一同登门拜访
此时应该怎么称呼呢?
案例一:
过年去姨妈家串门,刚到姨妈家,姨夫的哥哥就来了,请问应该如何称呼?
姨夫的兄弟姐妹和自己的关系属于姻亲,书面上可称“姻世伯”。但在现实中,可以跟随姨妈孩子的叫法,称伯伯即可。
案例二:
哥哥刚结婚,过年去哥哥家串门,正巧,哥哥的岳父大人也来了,应该如何称呼他?
哥哥的岳父与自己也属于姻亲,书面上可称“姻伯父”,现实交流中可直接叫叔叔。
还有很多小伙伴春节来上海玩
这套简短版上海话教程
肯定会有用的哦!
简易上海话教程
吾:我
侬:你
伊:他
伊拉:他们
那:你们
阿拉:我,我们
我寻侬:我找你
侬晓得伐:你知道么
窝里相登了该:在家呆着
侬勿要太漂亮啊:你好漂亮呀
人家勿要踩侬呀:人家不要搭理你
侬工作伐要太吃力了:你工作不要太辛苦了
吾老欢喜侬咯:我很喜欢你
最近侬过的哪能:最近过的好么
今朝一道去白相伐:今天一起出去玩吧
侬晓得伐,吾老想侬哦:你知道么,我很想你
编辑:奚宇轩
资料:劳动报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上观号作者: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