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教授胡惠闵带你一文读懂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要解决哪些问题?

项目化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基本特征?

如何确定开展的学习方式是哪一种类型?

2023年底,“让学习自然真实地发生——静安区义务教育阶段项目化学习推进会”举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胡惠闵在会上对项目化学习的开展给予了指导。

第一教育

项目化学习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胡惠闵

教育部在2000年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要解决一个重难点问题——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主要是通过两个举措:

一是开设了一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国家课程,但怎么做由学校决定。因为课标设计者也不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该怎么做,但可以明确的是,开设这门课对解决综合性和实践性是有帮助的。直到2017年,教育部才出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纲要,即课程标准。

第二个重要举措就是提倡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研究性学习即便在高中也非常风靡。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还是研究性学习,都在慢慢走下坡。

2015年,高中课程方案的修订重新启动;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也进行了修订。这一轮课程方案修订被称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全程参加了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编制,部分课标的编制过程中,有一个问题讨论得很激烈,这个问题就是,综合性和实践性是不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争论其实之前就有过,最早期的争论是,大家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可以取消,因为效果很差;研究性学习提提也就可以了,因为研究性学习不适合国家课程的学习。

但后来随着讨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又再一次坚定了决心,综合性和实践性仍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要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大家看到,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明确提出课程教学、特别是教学改革要解决四个内容——素养导向、综合学习、学科实践、因材施教,事实上前三个问题再一次表明了要解决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决心

第一教育

为什么2000年至今始终要把综合性和实践性放在首要位置,当作重难点的问题来解决呢?

胡惠闵

背后有两大原因:一是我们国家的课程和教学的现状一直以分科为主、以学科为主分科为主就意味着不综合、学科为主意味着不实践。所以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的每一个学校课程表的课程设置,仍然是分科课程和学科课程占主导地位。

我们为什么必须要改?这是因为从2005年以后,实际上在这之前国际上就有提出,未来人才的培养是以核心素养为主

什么是核心素养?最简单地说,就是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就是说,要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显然分科学习和学科学习离这个目标有点远。

所以最新公布的高中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都强调要培养素养,强调学科实践和综合学习。

第一教育

2022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出台之后,我们要使学科实践、综合学习、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学校层面的课程和教学该怎么做?

胡惠闵

这一次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举措——拿出10%的课时在国家课程里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这是前所未有的。

2000年提出的研究性学习,并不强调在国家课程里实施,所以大量的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都是在校本课程里开设的。上海大部分学校是在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里实施的。

而这一次明确,要改动的是国家课程。如何进行改动呢?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这次拿出10%的课时做跨学科主题学习。我们专门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课程特区”。就像经济特区一样,先看这10%是否能够成功,能不能撬动另外90%的国家课程改革。

但再好的学习方式也不能包打天下,适用于所有学科、学段。于是在课程方案中,就提出了以综合学习为特征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变革。多样性的学习方式包括项目化学习、任务式学习、探究性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等等。

第一教育

项目化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式学习、探究性学习……这些学习方式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胡惠闵

学习方式变革的本质特征有哪些?要追求的东西有哪些?我归纳了一下,大概有五种特征:

一是,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向素养培育的。

在素养培育方面,我们国家所有的学科都是指向分科素养的,即分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等,每一个学科都有每一个学科的素养。

那么除了学科素养以外,有没有综合素养呢?有没有跨学科素养呢?国际上95%国家所提出的素养模型都是跨学科素养,无论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核心素养都是指向跨学科素养的。

那么我们要不要培养跨学科素养?我们是不是只要培养分科素养就可以了?

事实上,创造性、质疑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素养,是需要所有学科共同努力培养的。于是,我们就自然而然地提出,除了学科素养培养以外,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的综合学习,应该更多指向综合素养的培养。

那么综合素养有哪些呢?我们在2017年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里面提了三点:创新、实践、社会责任感

对于老师来说,无论做项目化学习、探究性学习还是跨学科主题学习,一定要看所设定的主题是不是指向综合素养的培育。

第二个本质特征,是指向真实情境的问题,它不是知识导向的,而是问题导向的。

问题导向,也就是说,没有问题,就没有项目化学习,没有问题,就没有跨学科主题学习。问题导向一定要是奔着真实情境的问题去的。

真实情境的问题有很多,那是不是真实情境的所有问题都应该去解决呢?于是就有了第三个特征:能够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方法去解决。

也就是说,我们对这个真实的问题是有限定的,取决于这个问题能不能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否则这个问题就是漫无边际的,学生也来不及解决。

第四个特点,一定是应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的。

相对于学科学习和分科学以教师讲授学习为主的方式而言,在综合学习中,特别强调合作探究。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不是学生个体实践,而是小组实践、集体实践,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

第五个特征,一定要体现学科立场。

体现学科立场,即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但运用本学科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需要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一门学科不够就两门学科甚至三门学科,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素养。

第一教育

有了这5种最基本的特征,为什么还给它起各种各样的名字呢?

胡惠闵

一方面因为它的来源不一样,更重要的是各种学习方式在这五种特征的体现程度不一样

比方说跨学科主题学习,一定要有学科立场,语文的跨学科学习,一定是语文老师来主持的,要解决的是在语文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任务式学习的学科立场,相对于跨学科主题学习来说,就不那么突出。所以整个过程还是需要老师更多去体会、去研究。

但万变不离其宗,如果始终不知道学习方式变革之所以会变,以及变的方向及特征,走着走着就会走上弯路。

相关阅读

⚪上海将全面启动实施项目化学习,力争2024年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

⚪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启动实施项目化学习,这个会议划重点……

⚪项目化学习何以成为教育的风向标?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