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虹口区复兴实验小学,学校根据分析数据,调整校园开放空间,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学生的精力得以释放,情绪获得愉悦,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课堂注意力明显提升。
从传统的知识传递,到成为支撑学生自主学习的场域,基础教育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
在1月31日举行的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数字变革对基础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平行会议上,与会嘉宾分享了不少数字教育应用新场景。
不少专家也给出预判:随着数字教育改革进一步走向深水区,学校的功能可能也要被重新定义。
在上海虹口区,“四朵云”即“学生能力检核云识别评估系统”“区校远程互动云响应系统”“特殊教育云资源库”“特殊教育信息云管理平台”,让全区探索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为了回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虹口区率先从特殊儿童群体入手,自行研发了集“特需学生筛查系统、能力现状评估系统、学习障碍评估系统、情绪行为评估系统”等功能为一体的“云识别”系统,绘制出每一个特需学生的进阶式成长“轨迹线”,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殊儿童有效识别困难、专业支持资源少等困境。
有了前期的经验,虹口区的数字教育探索继续探路,从关注“特殊学生的特殊需要”扩展到关注“普通学生的特殊需要”,确立起面向所有学生的个别化教育理念,为每一个孩子创设最适合的教育环境。
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孙磊介绍,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是逐渐成为决策的核心驱动力——从“用数据说话”到“让数据说话”,可以助力教育决策更科学。数据的支撑作用,也将从最初的教育教学扩展到学校治理、学生心理健康评估等领域。
以虹口区复兴实验小学为例,学校搭建的智能“云识别”平台数据“会说话”:数据分析显示,不少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待提升,在情绪管理上也有教育需求。
作为应对之举,学校先后增设“蹦床滑梯”“大鱼缸”“屋顶派对坊”等充满童趣的校园开放空间,使课间十分钟得到充分利用,学生的精力得以释放,情绪获得愉悦,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课堂注意力明显提升。
天津市第十九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学校积累了海量教育数据,但由于缺少对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数据“沉睡”现象十分严重。为“唤醒”数据,校长卢冬梅开启了一系列尝试。去年暑假,学校进行空间改造,但究竟如何改、怎么改,学生在校轨迹数据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天津十九中,每个学生都有一张校园卡,可用于课上互动、食堂用餐、在漂流书柜借书等。其中,漂流书柜兼具借阅和轨迹采集功能。经数据分析发现,原来,学生们经过次数最多、停留时间最长的是教学楼中部的某个区域,而这个地方原来是一间小办公室。为了让学生在狭小的教学楼里能舒适一些,学校决定将这间小办公室拆掉,改成一个公共的共享空间,面向学生开放。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休闲区。
据悉,本次会议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协办。
摄影:郑逸洁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