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科技奖”是中华医学会面向全国医药卫生行业设立的科技奖,旨在奖励医学科学技术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对提高中国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推广和普及先进医学科学技术,激励科技人员攀登科技高峰将起促进作用。
瑞金医院李鹤成教授团队、吴哲褒教授团队、王蕾教授团队、谢青教授团队分别获得2023年度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
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可切除食管癌个体化
综合治疗的模式优化
项目完成人:李鹤成、韩泳涛、张亚杰、冷雪峰
李成强、金润森、方文涛、郭旭峰、李涛、彭林
“可切除食管癌个体化综合治疗的模式优化”项目组立足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高,综合治疗模式有待优化,结合食管癌治疗中国特色,把握食管癌治疗国际前沿,多维度优化了可切除食管癌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
第一,微创术式的优化与推广:项目组在国内较早开展单操作孔胸腔镜及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手术并在全国推广,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机器人与传统腔镜食管癌手术疗效对比。
第二,食管癌围术期综合治疗方式的创新:开展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术前免疫联合同步放化疗在局部进展期可切除食管鳞癌患者中的疗效。
第三,食管癌生存预后的精准预测:项目组深入研究了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状态对预后的影响及复发的危险因素。
第四,食管癌精准治疗靶点的探索:项目组基于食管鳞癌基因测序数据,确定了具有家族史食管癌患者的突变谱;揭示靶点 beclin-1 分子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项目组长期致力于食管癌综合治疗模式的优化,制定了多个食管癌诊疗指南,为国内食管癌规范化、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大量证据。
垂体泌乳素腺瘤规范化治疗体系
的建立及应用
项目完成人:吴哲褒、林绍坚、刘衍挺
苏志鹏、汤浩、姚泓、张勇、薛礼
垂体肿瘤占颅脑肿瘤的第二位,其中泌乳素腺瘤最为常见,约占垂体腺瘤的一半。泌乳素腺瘤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放疗。但是,临床实践中存在三个关键难题:即“药物能否取代手术”、“药物适合哪些患者”和“耐药患者如何治疗”。
项目组经过20年的努力探索和团队协助,以“临床疗效—药物机制—临床转化”这一主线,构建了核心的研究方法和多层次诊疗体系,为泌乳素腺瘤的治疗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多项成果填补该领域研究空白,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本项目主要创新成果为:
1、针对“药物能否取代手术”的难题,项目组改变了侵袭性泌乳素腺瘤的治疗理念,确立药物(即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取代传统高风险外科手术的新理念,同时提出分层治疗策略,实现患者治疗的个体化。
2、针对“药物适合哪些患者”的难题,项目组围绕其敏感基因多巴胺二型受体开展了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抓住“临床疗效—药物机制—临床转化”主线,建立了治疗早期有效预测患者药物敏感性的方法,实现患者治疗的精准化。
3、针对“耐药患者如何治疗”的难题,项目组阐明了药物作用的新机制,鉴定了一系列药物治疗敏感/耐受相关的靶向基因,其中卡麦角林联合羟氯喹能有效克服耐药,为耐药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和新策略。
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肩关节损伤精准微创治疗技术
的基础与应用推广
项目完成人:王蕾、崔文国、蔡明
庄澄宇、叶庭均、李亘、张胤、虞佩
肩关节损伤发病率高,损伤累及骨、软骨、肌腱等多种组织。对于肩关节损伤的诊治复杂,传统手术损伤大,术后肌腱再次撕裂、关节粘连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因此,精准微创的治疗手段,促进腱骨组织的修复,对于降低肩关节损伤手术失败率、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项目团队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肩关节专病诊疗的团队之一,聚焦肩关节损伤的临床诊疗与基础研究,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建立了肩关节损伤精准微创治疗体系,研制出多种适用于肩关节骨与软组织修复的先进生物材料。
主要成果:
一、在国内外建立新的腱骨损伤分型,根据骨与软组织损伤特点进行分型,创新性地开展小切口结合关节镜治疗复杂肩关节损伤技术。此外,通过比较不同的手术方式,形成优化的肩关节损伤微创手术方式,进而达到降低手术并发症、促进肩关节损伤愈合的目的,有效地促进肩关节损伤的精准微创治疗,产生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二、团队紧扣腱骨损伤梯度结构难以一体化修复的治疗难点,寻找腱骨结构修复的分子机制及潜在治疗方法,结合先进的医用生物材料构建方法,开发多种适用于腱骨局部一体化再生的新型生物修复材料,为腱骨修复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肝炎后肝硬化及肝衰竭的机制探索
与临床转化研究
项目完成人:谢青、项晓刚、赖荣陶
曹竹君、蔡伟、莫瑞东、王晖、周惠娟
本项目属于传染病学及肝脏病学领域,重点针对各类肝炎后肝细胞损伤、肝硬化及肝衰竭等全病程开展机制探索和管理研究:
(1)阐明了肝硬化后肝衰竭发生机制并发现干预靶点实现转化:阐明肝内stat1/stat3激活失衡是慢加急性肝衰竭病程进展的重要机制,发现il-22可逆转失衡促进肝再生改善预后,成功开发新型重组il-22-fc融合蛋白,获批国家1类生物创新药,牵头发起全球首个il-22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多中心临床试验,实现转化。
(2)建立了失代偿期肝硬化及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精准管理方案:明确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是我国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病情加速进展的重要诱因,肺部细菌感染是持续进展至肝衰竭的重要病因,创新性提出两步法加强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评估,优化肝源分配、icu监护、姑息治疗等临床决策,指导终末期肝病精准管理。
(3)开发了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无创诊断新技术并得到广泛验证:首次发现肝弹性硬度联合血清gp73可更好评估肝纤维化,建立并验证了一种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无创诊断新模型,诊断准确度优于现有无创模型,避免了患者不必要的有创肝活检,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得到国际同行认可。
(4)揭示了代谢紊乱相关性肝炎调控机制及肝衰竭治疗新靶点:揭示微小rna调节糖脂代谢延缓并逆转肝损伤慢性化的机制,为早期阻断代谢紊乱相关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提供全新治疗新靶点。明确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衰竭的机制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上观号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