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七年(1074),苏轼从杭州通判迁任密州知州,治所在今潍坊诸城。从地方副职到主政官,首先面对的就是民生问题。恰值密州连年大旱、蝗灾泛滥,加之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操之过急等现象,民不聊生。苏轼顾不上鞍马劳顿,随即深入民间,明察暗访,为民请命。
为了尽快消除蝗灾,苏轼身先士卒,亲自指挥捕蝗救灾。他访问农夫野老,汲取经验,主张采取用火烧、用泥深埋的办法铲除蝗害,并动用官仓之米奖励捕蝗人,使百姓“荷锄散掘谁敢后,得米济饥还小补”,以工代赈,开仓赈灾,以激励机制激发百姓灭蝗积极性,取得了灭蝗斗争的胜利。
由于连年饥荒,百姓生活难以为继,密州陷入绝境的家庭忍痛弃婴,寄希望于被好心人收养,为孩子找到一条活路。苏轼下令州府官员到野外去捡拾弃婴,自己也“磨刀入谷追穷寇,洒涕循城拾弃孩”。几天时间,州府就收养了近40名弃婴。他把这些弃婴安排给没有子女的家庭抚养,州府按月发放粟米,从而挽救了不少生命。苏轼为官清廉,与民同甘共苦,时常采摘野生枸杞和山菊花食用。知州拔野菜与民同苦和救济弃婴爱民如子之事,一时传遍全城。州里的开明乡绅被感动,纷纷拿出粮食救济灾民,使全城度过灾荒。
密州一带连年大旱,田亩绝产,颗粒无收,苏轼忧心如焚。熙宁八年夏天,苏轼遵照大宋祈雨法,亲率府衙官员和百姓到常山雩泉祈雨消灾。苏轼率吏民前往祈雨,在得雨后兴奋地写下《次韵章传道喜雨》:“常山山神信英烈,捴驾雷公诃电母。应怜郡守老且愚,欲把疮痍手摩抚。山中归时风色变,中路已觉商羊舞。夜窗骚骚闹松竹,朝畦泫泫流膏乳。从来蝗旱必相资,此事吾闻老农语。庶将积润扫遗孽,收拾丰岁还明主。”
苏轼虽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不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轼在密州灭蝗赈灾、扶贫济困、兴修水利、缉盗维稳,无事不尽心竭诚。经精心治理,密州灾情消退,盗贼平息,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政通人和的景象。苏轼高兴地说:“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他登上超然台,邀人“诗酒趁年华”。对于密州之风气,其弟苏辙也赞曰:“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
苏轼在密州两年,文学创作更是成绩斐然,留下不少传世名篇。密州地处鲁东南沿海,山川秀丽,民风豪爽,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在短短两年时间里,留世诗词曲赋203篇,平均3天即有一篇新作问世。其中,宋代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千古第一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天下第一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美清明词《望江南·春未老》并称“密州四曲”。
“苏轼在密州”,是潍坊人的一张文化名片。如今,潍坊人饱含对苏轼的敬意,编排出大型音乐情景剧《苏轼在密州》,并在2023年9月25日晚第十三届(诸城)东坡文化节时正式演出,受到来自眉山、黄冈、惠州、儋州、常州等联盟城市客人的肯定。
(注:此处视频均为演出现场录制
(大众新闻客户端 张鹏 通讯员 韩鹏)
上观号作者: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