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焰温暖了我的心窝。”
近日,哈尔滨成为国内冬季旅游的顶流,如一把火在寒冷的冬天里燃起。互联网上新梗热搜不断,话题热度持续刷新。这场旅游狂潮绝非偶然,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剖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首先,从数据的角度看,哈尔滨的旅游热度确实引人注目。据某旅游平台大数据显示,哈尔滨热度环比暴涨300%,元旦假期首日,目的地为哈尔滨的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02%。整个元旦假期,哈尔滨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旅游热度环比上涨240%。这一串数字表明,游客涌入哈尔滨的规模之庞大。
图源:新华社
冰雪大世界等特色景点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更为关键的是哈尔滨的战略布局和对市场的灵敏洞察。冰雪大世界投资和造型创下历年之最,哈尔滨冰雪经济趋势逐渐走向巅峰。冰雪运动人数已超3.4亿,预计全国冰雪产业规模可达8900亿元。哈尔滨抓住了这一风口,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成为冬季旅游的一张金字招牌。
其次,哈尔滨在面对舆情问题时展现出的真诚和及时反应,是其成功之道。冰雪大世界开园首日因排队时间过长引发退票风波,当地政府的公开致歉和连夜整改赢得了游客的理解。这种真诚态度和快速反应,有效化解了潜在的负面影响,为城市赢得了口碑。
在服务方面,哈尔滨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针对热门旅游项目的服务,如冰雪大世界延时到没有游客为止,乘客凭票免费往返地铁等。这种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使得游客在哈尔滨的体验更加顺畅愉悦。
此外,哈尔滨市政府发布的《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更是为市民树立了以客为先、以客为友的理念。这种号召市民“以客为尊”的态度,将城市文明形象树立在每一个市民的心中,为游客提供更加友好和热情的环境。
在深度参与方面,哈尔滨人民的热情好客为城市增色。从动物园里的东北虎开始卖萌,到地道的哈尔滨口音成为热门梗;从松花江上放起了热气球,到圣索菲亚大教堂用无人机升起了直径5米、高40米的人造月亮;从东北冻梨都开始摆盘,到鸵鸟上中央大街巡游。每一种表现都是在向游客展示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这种全员参与的态度,为哈尔滨的形象打造提供了有力支持。
“网红”变“长红”,任重而道远
对比一些其他城市,哈尔滨的成功之处在于紧跟时代潮流,将冰雪产业、城市形象、服务理念有机结合,形成了强大的综合实力。然而,要想让“尔滨”从“网红”城市变为“长红”城市,还需一系列深入的战略规划。
首先,哈尔滨需继续挖掘和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哈尔滨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圣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等。通过深化文化挖掘,哈尔滨可以在吸引游客的同时,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
其次,加大对冰雪产业的投资和发展。哈尔滨已经在冰雪大世界等项目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要实现长期繁荣,还需不断创新,推出更多具有吸引力的冰雪项目。同时,与冰雪产业相辅相成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也需要不断完善,以提升游客的整体体验。
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也是关键。哈尔滨市政府已经在服务上做出了积极努力,但服务质量的提升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培训更多的服务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使得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周到细致的服务。
此外,哈尔滨需要深化与其他城市的合作,形成冰雪旅游的联动效应。可以通过举办冰雪文化节、冰雪体育赛事等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与,同时与其他城市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整个冰雪产业的发展。
最后,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通过更加精准的市场定位,制定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提高哈尔滨在游客心目中的品牌认知度。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推广哈尔滨独特的冰雪文化和旅游资源。
总体而言,哈尔滨成功吸引大量游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独特的冰雪资源、出色的服务理念、真诚的应对问题态度等。要让“尔滨”成为“长红”城市,需要在文化挖掘、产业发展、服务提升、合作共赢和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下功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规划。希望哈尔滨在未来能够持续保持旅游业的繁荣,成为中国冬季旅游的一张璀璨名片。
(大众新闻客户端 许金星)
相关链接:
接棒淄博,哈尔滨为何成为网红城市新顶流?
标签化破圈、ip式发展:从淄博到哈尔滨的流量逆袭密码
哈尔滨火出圈,真诚待客是最好的旅游名片
上观号作者: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