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些地方的“慢行”更适意了!全市220个慢行交通体验提升项目全部完成

今年,全市220个慢行交通体验提升项目和14个慢行示范区创建已全部完成。在这些项目里包含了“网络完善空间融合设施提升创建示范区”四大核心任务。

今天,就跟着小交一起来看看,什么是设施提升?有哪些具体案例呢?又有哪些亮点特色呢?……

什么是设施提升

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标志标线等各类设施是慢行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

2021年发布的《上海市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导则》,从路段节点、环境服务等方面出发,提出“精细化稳静化人性化智慧化”提升导向。

设施提升通行空间扩容人行道品质提升慢行指引完善安全出行保障四大角度,推动慢行设施“从有向优”品质化提升,打造安全友好的慢行环境。

来看看有哪些案例吧

黄浦区·山东北路

山东北路是黄浦区外滩街道的一条支路,北起苏州河,南至南京东路,总长400余米。

在这里,拥有超过百年的发展历史,紧密的路网和连续的沿街立面,形成高低错落的近现代建筑混合空间。

山东北路(天津路-北京东路)空间整治聚焦街道空间的市政设施与公共景观优化。

夜色中的山东北路 ↑

围绕规划配套交通组织空间改造等方面,通过局部道路断面改造、道路整体铺装改造、增加景观花池组合、打造可吸水、长绿化的“海绵式平台”等手段,扩大了人行道行走空间和街边休憩空间提升了人行道的慢行空间品质优化步行体验,将山东北路打造为可漫步、可流连、可遐观的街区空间。

黄浦区·徐家汇路天桥

三个“生命之环”别出心裁、全龄友好设置高效便捷、环保材料选用耐老化耐腐蚀……凡是路过徐家汇路人行天桥的市民,都会觉得这座天桥桥面铺装,和一般灰突突的桥面不一样,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天桥位于日月光中心西南角,天桥跨越徐家汇路,呈圆弧形,共设置有5处步行梯道及1处与建筑连接的人行通道,沟通了交叉口西北、东北和东南3个象限。

天桥以“打浦涌动,日月星辉”为主题,通过连贯的步行通廊连接“人文”“生态”“创新”三个“生命之环”,构成天桥的三个核心区。

桥面通过双色铺装进行快慢分区,中间区域为深色快行区,需快速通过的行人可集中于此空间通行,两侧则为浅色慢行区,残障人士、老年人及婴幼儿等均可于慢行区中漫步或乘轮椅慢行。

天桥通道转折分岔处设置线性指示带结合中英文路名进行引导,指示带由“生命之环”向外延伸,天桥台阶处、无障碍电梯前也设置了指引导视,为行人提供连贯、便捷的指引。

杨浦区·黄兴路

黄兴路是杨浦区的一条主干路,北起五角场,南至长阳路。

此次综合提升项目位于五角场环岛—中山北二路段,全长1.7公里,通过人行道面层翻排、盲道位置优化、设置“隐形井盖”、公用管线落地箱整治、非机动车道铣刨加罩、公交站台及交叉口进出口道处非机动车道彩铺、隔离设施调换更新等方式,塑造了全龄友好、平整舒适的步行空间,提升了非机动车出行安全性和舒适性

普陀区·武宁路

为改善沿线慢行交通品质,普陀区实施武宁路提升工程

项目西起大渡河路,东至普雄路,全长约3公里,通过人行道铺装更新、与建筑前区一体化设计、合杆合箱整治、街角空间提升等方式,营造了平整舒适的步行环境。

武宁路人行道及街角空间↑

武宁路路幅宽,交叉口空间尺寸往往较大,行人一次过街的安全性是个问题。

武宁路-中山北路、武宁路-曹杨路、武宁路-大渡河路等路口结合中央绿化带,增设了人行过街安全岛,减少了行人在绿灯结束后仍滞留在机动车道内的概率,保障过街安全。

武宁路中山北路行人过街安全岛↑

来源: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市道运中心

精彩看点

外籍人士出行也可以“一码通行”了!“随申行”app推出英文版

重磅会议来袭!专家云集,共话上海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发展

好消息!沪苏通铁路建设又有新进展

上海市交通委宣传展示中心

上观号作者:上海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