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最北边的宝山罗泾焕然一新,上海港罗泾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改造项目告捷,目前处于最后校验冲刺阶段,预计年底前正式开港。
昔日“煤黑子”变身“绿色+智慧”港口,该项目将集成当下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技术,并为上海港未来箱量的增长打开新空间。
首艘集装箱船“集海钟山”顺利靠泊罗泾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进行实船测试
上周“集海钟山”轮靠泊,反复进行实船操练,这也是该码头试靠试测的首艘集装箱船。
蓝天掩映红色桥吊设备,一座崭新港口面世。罗泾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建成,泊位总长1432.1米,设计年通过能力为260万标准箱。
目前,码头共上岸桥吊11台、轨道吊26台、aiv45台,按照既定计划开展桥吊、轨道吊、aiv全机种的联合调试,积累数据与经验,助力年底顺利开港、平稳运营。
上港集团工程指挥部现场管理人员正在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现场协调开展码头联动调试工作
作为2023年上海市重大工程之一,上海港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于2022年12月26日正式启动,目前已完成建设:泊位总长1432.1米,设计年通过能力为260万标准箱,业务以内贸箱为主,兼顾外贸箱。
码头平面呈反“f”形深入长江,分前、后、内三档布置:前档建设1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后档建设2个1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内档建设2个1万吨级集装箱泊位。
崭新的护舷板依次排开,为集装箱船靠泊做好充足准备
上海港罗泾港区煤炭码头于1997年建成投产,曾经是上海港煤炭与矿石运输服务的主要作业区。扼守长江口,其承担了大宗散货江海转运的重要中转功能,历史上散货的最大年吞吐量达1.1亿吨。随着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和长江大保护要求的进一步提升,煤炭码头运营20年后于2017年正式停产。
轨道吊将集装箱准确放在aiv上,全程不需要人工介入
全自动轨道吊将集装箱精准抓起,一层层堆放在目标位
振华港机工作人员在校验桥吊设备
安全员仔细检查现场施工情况
工作人员在拖行桥吊设备
通过改变货种和工艺流程,将污染较为严重的码头改造为清洁环保的专业化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并非易事。
改造旧码头比新建码头更难。要做到绿色、低碳、环保相关要求,就要尽可能避免资源浪费。罗泾港区改造方案选择最大限度利用旧结构和旧材料,而不是全部推倒重来,这也使项目实施难度大幅增加。为此,上港集团创新思路、大胆尝试,使该码头成为我国首个系统化旧码头改造项目,旧结构资源利用率达到70%,而拆除下来的30%,如混凝土、钢筋等都将被再次利用,让工程对环境的压力降到最低,该工程改建至今,没有对外出运出过一方废料。
服务冷链航运物流的冷冻箱盛放专区
开阔的堆场:数十台自动化轨道吊逐台进场,堆场雏形已现
在智慧化方面,该项目秉承绿色、低碳、智慧、高效理念,采用“自动化单小车集装箱装卸桥+自动化aiv+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armg)”装卸工艺方案。
自动化岸桥正把集装箱稳稳放置在aiv小车上,练习放箱作业
单船指导员通过对讲机与远程操作员沟通装卸细节
哪吒科技正研发罗泾智慧码头系统neo-tos ,实现数据库完全自主可控,为tos底层搭上“中国芯”
相比2014年开建的洋山四期,该项目采用上港集团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和成果,可称谓是洋山四期的2.0版本。以无人引导小车为例,洋山四期agv小车(上汽l4级智能重卡和aiv无人智能转运车)依靠埋在地下的一颗颗磁钉实现导航功能,成本较高、施工工艺复杂,而该项目将采用新一代aiv小车,依靠视觉识别系统和算法等进行识别和导航,无论在灵活性还是效率方面,都会有一定提高。
aiv(无人驾驶智能平板车)驮着集装箱,在岸桥下方有序穿梭
未来,罗泾港区还将进一步升级改造,一期项目的全面建成将进一步提升上海港区整体运输能力,成为继洋山深水港区之外的第二个“超大型、智慧型、生态型”集装箱港口,是支撑未来5年到10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集装箱收运后续资源。
文字:李茂君
编辑:陆天宇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上观号作者:上海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