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浦镇翔前居民区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积极探索实践“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改造了小区里的建筑垃圾箱房。它就位于翔前小区35号楼附近。此前,这里的露天临时建筑垃圾堆放点,因为占地大、环境差、异味大等现象,对居民造成了困扰。经过改造,周边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了解诉求,将改造立项
“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即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由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公司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开展社区服务、研究和协调社区全方位工作的联动服务机制。通过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的合力共治,推动社区资源统筹共享、职能融会贯通,有效解决物业管理服务、业委会规范化建设、小区环境微治理等社区治理重点和难点问题。
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不管是湿垃圾、干垃圾还是可回收垃圾,在社区里都有了各自对应的垃圾桶。
小区的建筑垃圾和无主垃圾一直是社区治理的难题。建筑垃圾乱堆放是许多老旧小区面临的共性问题,除了影响市容环境和居民生活,还为社区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和卫生隐患。
翔前小区属于老旧小区,总户数为1236户,装修的住户较多,由此产生的建筑垃圾也多。在一次居委工作人员走访小区过程中,有居民反映35号楼边上有露天临时建筑垃圾堆放点,此地点占地大、环境差、异味大等现象愈发严重。这既严重影响了社区的整体形象,也对附近居民楼的居民生活造成了困扰。
翔前居民区党支部在充分了解居民诉求后,多次实地调研,最终将“35号楼建筑垃圾箱房改造”立项。
多元参与,确定“微改造”预案
该党支部启动“35号楼建筑垃圾箱房改造”项目,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治理模式,在此条件下成立专项领导小组。
随后,工作小组通过委托彭浦物业公司,从相关部门调取相关地块土地规划图,明确35号楼后空地为场中路3332弄翔前小区所有。
确认好空地归属方为本小区后,由党总支牵头召开“三驾马车”联席会议,并邀请社区居民代表参与,共同讨论建筑垃圾堆放点改造事宜。会上居民代表各自发表他们的观点,并制定出了多个方案。最后,通过工作小组多次实地勘察,多方协商,最终确定了垃圾箱房的改造方案↓↓↓
将本次小区建筑垃圾改造项目分两步走:
第一步,将35号楼门前原有的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铲除掉,铺上水泥,为建筑垃圾箱房进场做准备。确定箱房内部设施设备,初定将安装喷淋和窗户有效去除垃圾产生的扬尘和异味,并在垃圾箱房上安装卷帘门,卷帘门钥匙则由物业人员统一保管,居民们如果需要投放建筑垃圾,需将建筑垃圾装袋后,联系物业开锁后再投放。
第二步,将箱房周边环境进行美化,将专用的植物攀爬丝固定在要绿化的墙面上,攀爬植物在攀爬丝上生长,施工简便、兼顾遮阴隔热的同时美化了周边环境。
此方案一出,得到了居民代表们的一致认可,并表示十分期待成果,希望通过项目工程的实施,改善小区环境。
群众自治,开展民意征询
2023年1月,“35号楼建筑垃圾箱房微改造项目预案”首轮民意征询正式启动。
为更好地鼓励群众参与、群众自治,本次民意征询由35号楼楼组长主要负责,部分居民代表协助,以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对35号楼居民改建意愿、改建诉求等相关情况进行民意征询。结果显示只有一户居民因个人原因,持反对意见。
针对这户的反对意见,翔前居民区总支书记梁于娟、居委会主任赵霁峰、业委会主任沈兵以及楼组长等居民代表利用休息时间,多次上门了解其不愿意改造的原因和诉求,设身处地进行解疑答惑,得到了反对居民的信任、理解、支持。最终35号楼以100%同意率通过本次征询。
在改造方案民意征询通过后,翔前党总支将相关材料汇总形成书面报告,上报上级部门审批。工作小组陪同街镇相关领导对改造点进行实地勘察。
通过本次“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社区治理项目的实施,翔前居民区党总支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打破了社区治理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壁垒,建立起社区治理服务运行的协同化、多元化联动机制,有效推动社区各单位之间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通过制定“一议题一方案”,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推动小区公共议题落到实处。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居民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难事不再难。
单打独斗绘不出善治蓝图,握指成拳才能放大治理效能。下一步,翔前党总支将在“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社区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更多的自治“引擎”,撬动治理“内动力”,以党组织“公转”带动多元资源“自转”,实现社区治理共管共治、共建共享。
(经过改造的建筑垃圾箱房)上观号作者:上海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