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星堆文物遇上罗丹雕塑,“青铜之光”特展亮相上海大学博物馆

“金面具”“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兽面纹青铜罍”……三星堆青铜艺术,在厚重的历史尘土中闪烁,映照着古蜀文明灿烂光辉。《巴尔扎克头像》《戴面纱的女人》《地狱之门初稿》……罗丹雕塑作品,在幽静的岁月长河中穿梭,低语着现代艺术壮丽诗篇。古韵魅力、现代灵感,两者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12月13日,“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特展在上海大学博物馆正式开幕,跨越3000年的两种艺术同台展示,碰撞出独特的魅力。本次展览由上海大学与四川省文物局主办,上海大学博物馆、罗丹艺术中心(罗丹博物馆中国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博物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承办。

现场展出了36件以三星堆为主的出土古代文物与21件以罗丹作品为主的现代艺术品。包括闻名遐迩的“金面具”“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着裙立人像”“兽面纹青铜罍”“青铜人形器”等古蜀文明典型性、代表性器物;以及“巴尔扎克头像”“大战巨蟒的阿波罗”“戴面纱的女人”“地狱之门初稿”等在西方雕塑艺术中极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创作。展览旨在通过营造双方在自然、人、神等领域的深刻对话,探讨古蜀文明精神世界与罗丹创作思想之间的共通联系,展现人类文明跨越地域、时空的永恒趣旨,开展一场连接古今中外的超时空对话。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2月1日。

三星堆青铜艺术与罗丹雕塑隔空对话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表示,成立于1922年的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办并实际领导的第一所正规大学,在艺术、考古等方面有着悠久的教学科研历史。近年来,上海大学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在考古与文保、艺术技术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培养复合型文化资源管理卓越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本次展览既是上海大学与四川文博单位一贯合作的延续,也是与法国文化机构的再一次友好合作。希望本次展览能成为一个契机,让我们在对话中交流,沟通下共振,在新时代新背景下探索交流互鉴的全球化、多元化的新形式。

据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本次展览总策划段勇介绍,上海大学与四川省文博单位有着优良的合作传统。在举世瞩目的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工作中,上海大学和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一起成为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承担考古发掘主要任务的3家高校,上海大学师生具体负责的三号坑考古发掘工作开展最早、进度最快、成果丰硕,被誉为“聚宝盆”。上海大学博物馆 2020年策划推出的首个出土文物展即“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获评上海市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通过该展览,上海大学博物馆也开启了古今对话、中外对话、虚实对话的“对话”展览风格。本次“青铜之光”特展延续、拓展了上海大学博物馆的“对话”展览理念。

策展人、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明斌介绍说,本次展览有三条独特的叙事线:三星堆考古的叙事、罗丹艺术的叙事和跨越3000年时空的艺术与文化对话的叙事,打破展览单一叙事模式,多条叙事线并行与交叉,给观众提供了多重对话视角的可能。

在策展人、罗丹艺术中心(罗丹博物馆中国馆)联席董事长吴静看来,本次展览不仅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是一次超时空对话,更是三星堆走向世界的一次重要尝试,希望本次展览能够让全世界的人们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展览现场

“展览以‘青铜之光’为主题,展示了两种不同文明中青铜艺术的不同表现,通过对话的形式探索三星堆与罗丹作品跨文化、跨时空的共通性,展现了艺术在不同时代的延续性和变革性,让观众能够在时间的纵深中感受艺术的发展和演变。”策展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中华艺术宫副馆长马琳认为,通过这样超时空的对话,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性,从而增进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欣赏和尊重,并激发对于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思考和探索。

据了解,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saf)将于2023年12月15日至18日在上海大学举行。论坛成立于2013年,旨在推动全球考古资源和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与利用,是宣传考古成果、促进考古研究、彰显文化遗产现代意义的国际平台。

在本次论坛的背景下,“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特展既是上海大学博物馆“对话”展览风格一以贯之的探索,也是专门向展览期间的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saf)、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两大事件献礼,更是对以三星堆人为代表的古代先民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艺术巨匠的致敬。

展览信息

图片由学校提供

关注请点文章主标题下“东方教育时报

或查找搜索公众账号

=== 从教育的视角看社会 | 从社会的视角看教育 ===

上观号作者:东方教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