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乡风淳朴,伙食也嗲的不得了,碰上中秋、重阳这些传统节日还有额外的文化活动,热闹得很,我们住了就不想走了……”在闵行区梅陇镇永联村的吴介巷长者照护之家,84岁的“新村民”唐雪芬聊起幸福的农村养老生活,侃侃而谈。
从几年前试点,到如今稳定经营,在盘活农村宅基地基础上诞生的吴介巷长者照护之家,受到了全国各地的关注,经央视平台报道后,该养老模式更是增添了不少的曝光度。
而吴介巷养老模式,仅仅是永联村“民宅回租”模式的成果之一。作为上海近郊城中村的典型代表,永联村从创设“民宅回租”新模式、打造“集中养老”新模式着手,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及闲置住宅,补齐民生短板,赋能乡村治理,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蝶变之路”。
摸清闲置“家底”
让村级创收更有“钱景”
永联村,坐落于闵行区梅陇镇的中东部。全村区域面积1.93平方公里,下辖5个村民小组和1个农民小区,总户数198户,户籍人口2228人,常住人口5599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600多人,占到户籍人口的近30%。
随着城镇化的日益发展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永联村吴介巷周边工业园区环绕,存在大量租房需求,不少农户将闲置房间出租。为破解外来人员无序聚集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永联村通过成立“村属物业公司”,盘活闲置房屋,实现“以房管人”。
2017年永联村注册成立由本村村民参与的物业公司——永闵物业公司,创新“回租再出租”新模式,从严规范民房出租管理。通过“改善居住、减人提租、村企联动、挑人入住”和出台“五个一”租房管理规定,做到“两增两减”:房租收入只增不减、租客素质只升不降、管理成本只减不增、租客人数只减不增。
永闵物业公司负责人钱文才介绍,村里对本村的闲置宅基地及闲置住宅以每月42元/平方米进行回租,经装修后再以每月80-90元/平方米出租。现已回租民房25栋,共343间,其中26间用于“回租建配套”,建立党群服务站、司法调解室、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卫生室、物业公司、学习文化活动中心、长者运动健康宣教室、老年活动室、睦邻点、超市、菜场等便民服务。剩余317间用于“回租再出租”,出租率达90%以上,收租率达100%。通过打响“民宅回租”的招牌,永联村成功构建起“村民—租户—村集体—企业”多方共赢的格局。
不用自己管理,就实现了增收,村民对这样的模式竖起了大拇指。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来实现农民增收,永联村走出了自己的路径。
打造为老服务生活圈
把养老院“搬”进家
农民增收了,村级资产壮大了,永联村的第二步,考虑起了村里老人的实际需求。
为了有效破解农村留守、独居以及高龄老人的居家养老的现实“痛点”,永联村创新“自助+互助+资助”养老模式,让养老“痛点”变“支点”。永联村不少农户是以“1+n”模式出租房屋,即1-2个本地老人与多个租户共同居住。为保障空巢老人的居住条件,满足其就近养老的诉求,更好地推进整栋回租,永联村还回租了一栋条件较好的民房,严格按照上海市养老机构标准化要求,进行适老化改造,成功改建为全市第一家农村嵌入式养老院“吴介巷长者照护之家”,这也是闵行区农村首家互助式养老试点。
吴介巷长者照护之家是永联村通过回租民房而规划建设的家门口的养老院,它倚河而居、紧靠公园。虽然前身是农村宅基地房屋,但这里对标市区专业养护型养老护理机构,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配有30张床位,作为养护型养老护理机构,引入专业医疗养老机构同康医院,为住养老人提供24小时照顾护理、日间照料托养、一周一次的常规检查和一年两次的免费体检服务。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并加装电梯方便老人上下楼。目前共有25位老人入住,优先接纳本村及本镇户籍的老人。
部分老人还通过房屋回租实现“以房养老”,这种灵活支付的方式和接地气的收费标准被老人们广泛接受,基本实现让政府放心、让子女安心和让老人舒心的共赢目标。让老人在“不离乡土、不离乡情、不改变农村生活方式”的情况下,享受专业化、品质化的集中养老服务,极大增强了农村老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贺梦娇
供图:永联村
上观号作者:上海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