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铺满了银杏树叶,好像自己正坐在银杏树下,太开心了!”提起刚刚结束的美术课,华师大临港附小的一名同学这样分享自己兴奋的心情。
近日,临港新片区小学美术教师代表、瞿剑宛美育教师培训基地学员走进华师大临港附小,与学校师生共同体验了这堂“很不一样”的美术课。
把大自然带进课堂,让知识“好玩起来”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大自然总能激起人们对美与生命的思索和想象。华师大临港附小潘婷婷校长想让孩子们也能体验这份美好,与自然的对话、生命的对话,真正把“在生命的节律中滴水花开”的办学理念落实到课堂中。
那何不想办法将“自然”带进课堂呢?经过几轮集思广益的讨论,团队决定把银杏树叶带进校园,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微型自然环境。“我觉得自己仿佛到了一个银杏树林里,和平时的课堂特别不一样。”课堂上,一名同学发言道。
银杏树叶像什么?
美术老师朱天顺从这个问题切入,引导同学们展开观察和想象。
随后朱老师又结合诗句和散文,带领同学们感受银杏树叶承载的生命和情感。在踊跃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后,同学们以银杏叶作纸,将情感倾注在笔尖,画下了自己心里的人物,并写下了想对ta说的话。
“门前银杏如相待,才到秋来黄又黄。”在带着同学们充分观察过银杏树叶后,朱天顺老师引用了这句诗,唤起同学们的情感体验与表达。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对生命轮回的思考,让许多同学产生了共鸣,并在交流环节踊跃地抒发了自己的感受。
一堂不只有美术的美术课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试图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索美术与自然的融合、与语文和思政的融通、与生命的融汇。
在华师大临港附小的自然老师陶蕊看来,不同学科的老师从这堂课中获得了不同角度的启发,而同学们则感受到了“理性与感性、科学与艺术的碰撞”。“语文、自然与美术的有机融合,对学生情感的表达、情操的陶冶、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陶蕊说。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临港分院美育研究员瞿剑宛在随后的讲座中指出,时代发展要求美育外延的扩大和内涵的深化,应该在更广阔的领域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而临港附小的这堂美术课,将课堂延伸到大自然,在真实情境下开展“对话式教学”和“跨学科思维”训练,充分诠释了“心有多大,教育的空间就有多大”。
华师大临港附小的校长助理孙敏在听完这堂“不一样”的美术课后很有感触。正是在瞿剑宛老师和学校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才有了这次跨学科课程的成功探索。“愿广大青年教师集思广益,把爱与智慧播撒在教育事业中,为临港教育添砖加瓦。”她对老师们表达了期许。
华师大临港附小校长潘婷婷认为,这堂课是一种“很自然的融合”。这堂课像是一场“与生命的对话”,“孩子们在‘对话’中赋予了银杏树叶灵魂,书本上的知识也‘活’了起来,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次很鲜活生动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潘婷婷说。
图丨华师大临港附小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