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看天:看上海石库门的演变

上海石库门的意义在于是上海老城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并且体现了上海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

它不仅是上海人民的居住场所,还是刻印着上海文化精髓的建筑形象。同时,这种建筑形式也赋予了上海城市更加独特的人文和历史价值。

 文|居平

看上海石库门的演变

▲李守白 绘

我们家的老石库门,有一方小小的天井,天井之中又有一眼水井,听老爷爷讲,是为备战备荒的,方寸之间,四季轮回,冬暖夏凉。感觉自己就像蜗居其中的井底之蛙,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光华,偶尔一跃,跳出井台,呱呱几声,看世事沧桑,观人间变化……

   ▲李守白 绘

上海石库门是一种传统的民居建筑,其特点在于使用石料砌建门框和门楼,门楼顶部有花窗和老虎窗,门框和门楼上方有额匾或对联,门楼下方则通常有一个上接雨露,下接地气的小院子,即天井。这种建筑形式在上海曾是主要的民居建筑,几乎遍及全城,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早期建造的多为简易木板房,在这些木板房被取缔以后,开始出现中国传统的“立帖式”木柱架、瓦屋顶的新房屋,它的式样和布局明显脱胎于江南民居。高耸的门墙,黑漆大门,有天井、客堂、东西厢房,适应当时从华界或他乡迁到租界居住的富户人家,以五间两厢、三间两厢的布局满足其家人口较多的需要,模仿传统大宅的格局,用江南流行的石箍门、中式仪门楼,有的用题额等来迎合当时离乡的这些居民的心理和现实需求。房屋是联排式的,以利于房地产开发,两列之间留出的弄堂狭窄,一般只有三米左右。

这一时期的里弄,据史料载,始于19世纪70年代左右,至20世纪初,最先主要分布在原老城厢以北的今黄浦区范围内,如位于北京东路以南、河南中路以东的兴仁里、位于广东路的公顺里等。后来,在老城厢附近的华界内也开始了大量的建造,如原南市豆市街的棉阳里、敦仁里、吉祥里等。

▲郑宪章 摄

中期里弄建筑始于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后,原有的大家庭解体为小家庭,租界内人口突增,原有的具有大家风韵的石库门里弄似乎与时代不合拍。此时期的石库门里弄建筑规模也大为增大,极少采用早期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传统平面形式,取而代之的是适应小家庭结构的单开间或双开间,以求在同样规模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居住单元,并符合当时人口突增的社会情况。加之此时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更多影响,石库门的装饰性开始增强,原有中国传统装饰题材的石库门逐渐减少,受西式建筑风格影响的装饰题材越来越多。

这一时期的里弄建筑,其建造从上世纪10年代开始,直至30年代后期都有建造。建造区域由原来的老城厢以北地区逐渐向北、南、西三个方向扩展,先向黄浦江以西部分,再向苏州河北岸、成都路以西、以及延安路以南的地区扩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新闸路的斯文里,建国西路的建业里,淮海中路的尚贤坊,延安中路的多福里等。

这些里弄总弄较宽,有五米左右,可以通行汽车,支弄平均三米,改良了早期里弄的建筑过密和通风采光的问题。此外,这一时期除在当时租界范围内建造的石库门里弄外,在虹口、杨浦等沪东一带的工业地带,还出现了一种更为简陋的里弄住宅,装饰很少的石库门,不设天井,单开间,进深大,层高也较低,外形貌似广东的旧式房屋,所以被称之为广式房子,或者东洋房子。

这一类里弄住宅居住条件较之同期的一般石库门里弄较差,其多为工厂厂主建造,为工人提供居住所用。其中有代表性的有通北路的八埭头,还有海宁路的鸿安里、杨树浦路的华忻坊等。

晚期里弄的出现和发展主要从上世纪20年代,更多的海外人士来到上海,带来了更多西方人对住房的要求;同时,上海的部分富裕阶层也开始接受了一些西方的生活方式,逐渐对旧有的里弄住宅感觉不能够满足生活的需要。因为之前的里弄主要为了适合当时的大量迁入人口,住房的环境与布局都较差,又缺乏卫生间等基础设备。因此,在上世纪20年代后,出现了新式里弄住宅,它拥有开放或半开放的绿化庭院,建筑的间距加大,进深缩小,改变了之前一正两厢、一正一厢的中国传统建筑模式,更多地模仿西式建筑式样,这就被称为“新式里弄”。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南京西路的静安别墅、淮海中路的淮海坊、华山路的大胜胡同等。虽然其代表性的主弄堂、支弄也难觅其影,但因其总体布局还是遵循传统里弄的成片布局的特征,因此,仍归为里弄住宅的一种较为“高端”的形式。公寓里弄的出现,同时也标志着上海里弄的建造几经接近了尾声。

1930年前后,由于新式里弄、花园洋房的发展,石库门的逐渐衰落,渐渐淘汰,变成社会下级阶层的聚居区,后来逐渐沦为棚户区,出现了一栋石库门中住着几十家人家的现象,在上海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中可见当时的真实场景。1990年前后,由于上海发展的需要,城市中大部分的石库门建筑已经被拆除,只有在一些中心城区还保留了一些石库门建筑,从此,上海石库门走入历史。

上海石库门的意义在于是上海老城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并且体现了上海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它不仅是上海人民的居住场所,还是刻印着上海文化精髓的建筑形象。同时,这种建筑形式也赋予了上海城市更加独特的人文和历史价值。因此,上海石库门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并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郑宪章 摄

同济大学古建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曾经说过,“左邻右舍,前门妈妈,后门奶奶,前弄阿姨,后弄爷叔,这是一种很特殊的里弄亲情、里弄情结,石库门历史建筑蕴育了中华文化礼仪的精华。”

▲苏州河畔石库门建筑旧景 郑宪章 摄

作者介绍

居平

记者、作家,复旦大学毕业,民进上海市委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签约作家,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著有《大智无谋》《三水》《点点滴滴》《留住乡愁:阮仪三护城之路口述实录》《失眠咨询》《爸爸在左 妈妈在右》。2023年8月出版长篇小说《天井》。作品曾荣获各种奖项并被译介推广至海外。

▲上海石库门历史探寻图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居平

图片:李守白 郑宪章;部分来源上海文联、上海静安

编辑:施丹妮

栏目主编:施丹妮

资料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天井》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可能你还想看

▶走!静安苏河湾地区有这么多艺术场馆,个个好看!

▶走!静安苏河湾地区有这么多艺术场馆,个个好看!

▶静安walk|city walk+集章,这么好玩?走一走这条苏河city walk……

▶12支金牌队伍“巅峰对决”,快来选出你心中的人气top3!

▶为老助餐点+2!这个街道持续打造老年人的幸福“食”光



上观号作者:上海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