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貌保护】汇聚众智,共议城市更新背景下上海历史风貌保护与发展

近日,根据“上海2035”总规实施评估及动态维护方案推进计划,“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暨“上海2035”总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实施评估及动态维护方案)及《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技术指南》”专家咨询会成功举办。会议由市规划资源局风貌处牵头组织召开,市规划资源局总规处、乡村处、市文旅局、市房管局等相关部门配合参与,市规划院、同济规划院、同济大学、中规院上海分院、华建历保院、中建科上海中森等参编单位共同参加。

本次会议由市规划院名城研究中心代表联合编制团队汇报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动态维护方案(以下简称“名城规划”)和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更新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技术指南”),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清华大学教授吕舟、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会长熊月之、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张俊杰、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曹永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柴培根等专家就研究成果进行点评。

会上,专家们一是肯定了名城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也从文化价值体现、历史城区界定和划分以及保护要素管控机制方面提出建议。对于上海的文化价值体现,熊月之会长认为应强调上海地方特色和加强重点要素挖掘,突显上海衔接国际的重要地位,吕舟教授呼吁“以点扩局,以线串联”,表达好上海文化价值,讲好上海故事;对于历史城区界定和划分,张广汉副总规划师认为还需加深历史城区尺度和格局方面的研究,周俭教授提出需再探讨历史城区的划分;对于保护要素管控机制,柴培根副总建筑师强调要用“动态”的维护机制管理城市的动态演进和更新,曹永康副院长认为应加强对要素监测的管控力度。二是认为技术指南内容全面、有新意,建议立足于系统性、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成果。对于体系构建,郑时龄院士建议“遵循原有框架,扩充既有内容”,柴培根副总建筑师认为要兼顾分区划分的“系统性”及城市的“多样性”;对于分级分类原则,郑时龄院士强调要协调保护与更新的问题,曹永康副院长认为要增加风貌区价值特色的差异化分析与定义,明确不同措施针对的建筑类型;对于技术统筹,张俊杰总建筑师提出要“聚焦中观层次,强调动态更新”,加强技术指南的实操性。

下一步市规划资源局将牵头组织联合编制团队,抓紧推进形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核心工作成果,紧密衔接“上海2035”总规实施评估及动态维护方案推进工作。

会议现场照片

上观号作者:上海规划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