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传奇靶点“CD47”敲响IPO钟声 | 专访宜明昂科田文志

这又是一个科学家创业的故事。


随着生物医药pd-1赛道愈发内卷,全球药企都在寻找“下一个pd-1”,希望再现pd-1的传奇。伴随自身释放出的泛癌药潜力,吉利德、艾伯维和辉瑞等药企巨头的助力,cd47靶点被视为“下一个pd-1”,希望从cd47赛道中挖出下一个“全球药王”。


对于生物医药人来说,cd47是一个颇具梦幻的靶点,被普遍认为是继pd-1/pd-l1及ctla-4之后的新一代免疫疗法的热门靶点。



宜明昂科生物医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明昂科”)创始人田文志称自己是“追梦人”,八年创业追梦,cd47就是田文志创立宜明昂科的理由。


今年9月,宜明昂科成功在港股上市。


上市当天的晚宴几乎成了上海生物医药人的大型聚会。


人们在庆祝从基础科研出发、勇敢追梦的创业,让传奇靶点成为一流创新药。


目前,宜明昂科已布局了7款cd47药物,其中,imm01也是国内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靶向cd47的sirpα-fc融合蛋白。


截止发稿,宜明昂科的总市值超过了100亿港币。


事实上,就在宜明昂科成功ipo的两个月前,吉利德等药企巨头纷纷折戟cd47,这似乎也给cd47的前景,蒙上了厚重的阴影。

田文志

如何带领宜明昂科

突出重围,

让cd47临床安全性表现优异,

并领先敲响港股钟声?

看似荒诞的梦


cd47,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因为热门而去追逐的靶点,对田文志来说这是一位执着于基础科研,坚持、坚守、遵从自己内心的愿望,追求对别人来讲看似荒诞梦想的故事。


现实是,由于cd47容易出现安全性问题,研发失败率高,至今没有一款cd47靶向药物获批上市。


但在田文志看来,任何靶点的药物开发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同一个靶点的不同药物分子也可因结构设计或结合位点的差异而导致不同的命运,pi3k抑制剂如此,egfrxmet双抗如此,cd47靶向药也同样如此,但这并不是说凡是涉及到同一个靶点,一旦出现了“先烈”,就都会失败!


田文志很笃定,基于十多年对cd47的关键原因在于安全性的把握,以及安全性背后所体现的对于靶点生物学机制认识。该药曾因毒性大被fda终止过临床试验,恢复临床试验以后本来预期应该可以改善临床安全性,然而安全性数据仍然是“consistent”,所以终止临床也就不足为奇了。


医学科研出身的田文志深谙,进入一个抗体药的技术门槛并不高,但真正要做成药,却很困难。突出重围的关键在于对机制机理的深度研究。早在2010年,田文志仍在美国工作时,就对cd47靶点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当时已经成功完成了靶向药物的临床前的概念验证。”对其生物学活性、血细胞表达、与免疫细胞的关系展开了全面的研究。


“一定要从基础科研原理的层面深刻掌握新药研发策略。”


新药研发一定是‘science-driven’,也只有如此,才能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


这是田文志创业all in cd47的底气。

全球范围最前沿



一度,对cd47靶点赛道的火热追逐被称为“战国时代”。


“整个行业都在关注t细胞。”然而,从已成为红海的pd-1/l1,到价格仍然高企的car-t,却都面临着各自的问题。


 “癌症患者想获得长期生存的话,免疫治疗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是,大家发现,随着pd-1抗体治疗周期延长,很多患者其实是不能够长期获益的。”一方面是部分患者对pd-1抗体没有疗效反应,另一方面是有疗效反应的患者也有一定概率会出现复发耐药。


被人们寄予厚望的car-t,仍无法攻克实体瘤。目前上市的car-t主要应用于血液瘤,由于实体瘤中缺乏t细胞环境,car-t治疗实体瘤仍任重而道远。

t细胞和car-t赛道火热,但田文志创业想要做的是一种可以让患者长期获益的新药。


早在2015年田文志就创立了宜明昂科。创立当时,宜明昂科是全球范围内针对cd47靶点最前沿的创新药企。全球范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生物学家伊夫林魏斯曼(irving weissman)教授也是在2016年创立了“47”公司,专注于cd47抗体药物开发。


而各大药企业巨头的新药研发策略接连败北,最终能否成药的希望,便落在了针对cd47亲和力的改造策略和双抗的尝试上。


一旦加快进入,跟风follow,就会出现很多的后续问题。


在田文志看来,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创新需要从零起步、从基础原理的积淀,需要对靶点的正面、负面有全方位的了解,才能够避开风险、扩大疗效。


田文志说:“如果只是建立在技术平台上,没有创新性,一方面难以在疗效上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同质化的市场也将使企业面临残酷的竞争。要打好基本功,真正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手,而不是利用成熟的技术平台,‘你做一个,我赶一个’。”


部分药企将目光投向了t细胞相关的其他免疫检查点,相比后天免疫的t细胞靶点,宜明昂科的目光则更向前一步——关注先天免疫中的巨噬细胞。


田文志将巨噬细胞比喻为一个发动机,可以诱导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有了“发动机”,抗肿瘤的有生力量t细胞便能够源源不断地到达战场、发挥作用,因此无论是弥补pd-1的耐药性缺陷,还是car-t的实体瘤困境,都有了一把新的武器。


宜明昂科积极在cd47靶点上的布局,涵盖了单抗、融合蛋白和双抗等不同的药物类型。

捍卫科学“stand up for science”


“以科研为导向的生物技术公司”是田文志对宜明昂科的定位。


田文志告诉我们,今年10月,宜明昂科的国内首个靶向人cd47的sirpαfc融合蛋白药物imm01共计三篇临床ii期创新研究结果被2023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接受。他的骄傲溢于言表。


“最艰难的时刻是创业初期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回想创业初期,田文志谈道。启动资金仅3200万人民币,甚至不够做完一个项目的批件,a轮融资时账上资金已不到500万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宜明昂科所选择的技术路线却被许多资本不理解——为何做融合蛋白,不做抗体?


“a轮时就开始有别的公司做cd47的抗体了。”田文志说道,“当时国外大公司都在做,都开发的是抗体,投资人会觉得很奇怪:你凭什么觉得抗体不行?”


幸运的是,田文志始终坚定自己以基础科研原理为起点的技术路线,并蹚出了一条新路。


“我们的第一个项目,是针对靶点开发的融合蛋白,而非抗体药,我们通过基因工程改造设计了一个重组蛋白,是和红细胞不结合的,避开了抗体相关的毒性问题。”田文志谈道,“我们用了100个人的血样,反复验证它和红细胞是不结合的,临床的安全评价也证明了我们的药物分子是安全可控的。目前针对两种白血病的二期临床已经全部入组完成。”


“在我们一开始想做临床研究的时候,其实很难直接去找到医院、医生去进行对接,双方一开始都不互相了解,就不那么顺畅。”谈到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医院的链条时,田文志表示,期待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在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高地,以及医院等临床场景上,可以起到衔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创新药企提供更多的信息与交流合作上的帮助。


面对未来,宜明昂科将不止局限于目前在肿瘤药上的布局,田文志透露道,“我们可能会着眼于非肿瘤领域的一些罕见病去做一些新的开发,比如肺动脉高压、巨球蛋白血症等。”


田文志将自己的创业理念总结为“dpdp”:dream, passion, determination and persistence. 如果说,田文志的坚持体现在对技术路线的坚定不移,那么他的梦想,则是一定要做原创新药的决心。


“我最大的期待就是我们发明的新药,可以陆续上市、造福患者。”田文志说。

//  2023破冰前行  //

bio-talk是bio-forum的子品牌访谈栏目,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与上海科技倾力打造,旨在深度挖掘生物医药领域科学家、企业家、行业领军人的前沿研究与思想火花,为医药创新注入“科技活水”,推动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分享

↓点赞

↓在看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