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广政务软件,有的村干部入户找农民“抢手机”;为了完成远程教育指标,有的村干部在空无一人的会议室开电视“给墙看”……有媒体调研发现,为完成数字乡村建设的任务指标,形式主义在基层有抬头趋势。
数字乡村建设涵盖数字政务、基层治理、乡村产业等方方面面,为乡村振兴插上了“数字化翅膀”。在一些发展水平较高的乡村,数字化建设带来的便捷已深入农民生活,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但应看到,乡村之间的发展基础差别较大,数字乡村的建设进展也不一致。若不顾实际情况差异,以“一刀切”方式下达任务指标,则会助长基层用形式主义“应付差事”的现象。
比如,在一些“空心”乡村,智能手机的使用率不高,村民即便有智能手机,一般也使用久、内存小、流量少。为这些乡村设定较高的政务软件下载、注册、活跃指标,就脱离了实际工作需要。此外,一些与乡村生活关联不大的app也来要求农民下载,逼着村干部变成“人见人烦”的“推销员”,甚至有干部自掏腰包买“虚拟号”造假。又如,有的地方对乡村远程教育时长进行排名,县乡为了争上游,给村里派了硬性任务;村里为了完成任务,只能“凑人头”。
设定“一刀切”指标,不仅无法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还会导致村干部负担重、农民意见大,这种工作方法要不得。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指标不应是推进的速度,而是农民的满意度。农民认为app方便、课程管用,自然会主动下载、收看;若是用了、看了发现“不过尔尔”,村干部再想发动就会“困难重重”。而现实情况是,一些地方对数字乡村的基础技术、数据平台、数字设备等投入较大,却未能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提供的服务功能、课程信息也与乡村生活的关联度不高。建设和使用“两张皮”现象未能破除,农民使用感受未能提升,仅靠上级部门设指标、压担子,无力突破数字乡村建设的瓶颈。
设定“一刀切”指标,哪怕“建而无用”也要“层层加码”,背后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祟。建设数字乡村是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一旦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侵蚀,必然会影响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抢手机”“给墙看”等怪现象,“病灶”在基层,“药方”却在上级部门。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放下“唯指标”的管理思路,用好“唯群众”的路线方针,推动各层级各部门用“绣花”功夫,精细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困在指标里,不如走进群众里。让数字化真正赋能乡村发展,一方面应打造更加简约便捷的数字平台,充分考虑到农民数字素养能力,以明晰、简化为原则优化设计,提升农民的参与体验。另一方面,应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健全功能,要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用获得感点燃农民的参与热情,变“要我用”为“我要用”。
(袁媛)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