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老人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既能颐养天年还能活出精彩?一些老人开始尝试,“换个地方养老”的新方式。近两年,“旅居养老”悄然兴起。记者采访发现,老人们选择“旅居养老”,有的是为了体验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有的是为了“落叶归根”或离子女近一些,还有的是为了更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但他们目标是一致的:为了生活更精彩、养老更安心。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旅居养老”的需求日渐旺盛。
“活力二老”退休20多年旅居4个城市
一个75岁、一个82岁,走起路来敏捷矫健,声音洪亮、笑声爽朗、脸色红润。记者在南京栖霞区的泰康之家·苏园见到“活力夫妻”赵加岚和高以汉。南京已经是他们旅居养老的第四个城市了。“刚退休时在珠海,每天海边走走,晒晒太阳。后来到了北京,跟女儿一起住了十来年。前几年来到苏州,在太湖边上住了三四年。今年9月份,正式入住南京的泰康养老社区。”
夫妻俩祖籍江苏,一个在淮安、一个在沭阳,年轻时在珠海工作、安家。二老退休后的日子虽舒适惬意,但也感觉有些无聊。他们都爱好书法、画画、游泳。前几年到苏州去住,就是看中那里的老年大学有非常好的书画老师。三年前,眼看高以汉已年近八十,为了让子女放心,他们决定入住养老院。这一次,他们决定再换一个城市,到南京来。
为什么选择了南京?高老说:“我们是江苏人,喜欢南京这个地方。另外,老伴儿的妹妹、侄女都在南京。熟人多,能相互照应。”巧的是,侄女和侄女婿的工作单位就在距离养老院几分钟车程,他们入院登记表上的紧急联系人就填了他们。
二老如今身体好、精神好,他们认为,这得益于旅居的生活方式。每到一个不同的城市,体验到不同的生活和风土人情,让他们对生活保持着热情和新鲜感。让每一天过得充实饱满,是“活力二老”的养生秘诀。
泰康之家·苏园副总经理王红告诉记者,苏园目前入住的外地老人大约在10%左右,远的有福建的、天津的,近的有苏州的、滁州的。该养老社区与仙林鼓楼医院的合作,拥有“医养结合”的优势,吸引了一些周边二、三线城市的老人前来入住。
旅居养老是为了更好的归属
另一对来自上海的老夫妻选择到南京养老,是为了离儿子近一些。刘锐、夏国荣夫妇一个70岁、一个72岁,属于养老行业中常说的“新老人”。上个月,他们卖掉上海的房子,举家搬到这个南京的养老社区。
两位老人告诉记者,他们的儿子十年前来到南京工作,事业发展得很好,媳妇和小孙子也很喜欢这个城市,所以搬到南京定居。现在他们年纪大了,还有腰腿痛的老毛病,决定追随儿子的脚步也来南京定居。由于养老院离儿子的工作地点非常近,入住以后,儿子下班后能常来看他们,一起吃晚饭,一起在园区里散步、聊天。刘锐说,儿子上大学以后和家里聚少离多,很少如此亲近过,现在就像回到了儿子小时候的时光。老两口认为来南京养老的决定十分正确。
上海九如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九如旅居总经理丁雷芳告诉记者,旅居养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对应不同年龄阶段的老人。55岁到70岁的老人,更多的是出游、社交的需求,这个阶段的“旅居养老”形式以短期旅游为主。70岁到85岁年龄阶段的老人,增加了休养和疗养的需求,这个阶段的“旅居养老”形式通常是短住一两个月的“候鸟式养老”。而更高龄的老人,开始需要照护,这个阶段的“旅居养老”形式变成了长期的异地养老。
像刘锐、夏国荣夫妇这样到子女生活的城市入住养老院十分常见。丁雷芳说,根据九如城的相关调研,他们发现选择异地养老的老人通常有几个特点,子女在国外的空巢老人,可能会选择回到家乡入住养老院,“落叶归根”,亲戚朋友多方便照应。如果子女在国内但不在同一个城市,老人会去入住子女所在城市的养老院。此外,医疗条件丰富的城市养老院也是老人们十分看重的,一些老人在对不同城市的养老机构体验过后,会选择其中的一个长期住下来。
近年来,为满足日益旺盛的“旅居养老”需求,一些养老机构开始进行相关养老产品的探索和尝试。九如城集团作为全国连锁养老机构,从2019年开始整合全国资源,推出分别针对三个年龄阶段的“旅居养老”产品。其中,针对活力老人的短期旅游项目十分受欢迎。丁雷芳说,在上海,目前为止今年已有超过1万人次老人体验过这个项目。项目针对老人特殊定制了适老化住所、健康饮食、随行队医、注重文化体验等服务,老人复购率很高。
在全国31个城市有37个养老项目的泰康之家今年也推出了“旅居计划”产品,分别有“3天2晚”和“2天1晚”的短期体验,拿出该机构在广州、武汉、杭州、沈阳等热门旅游城市的部分房源,供老人们短期旅行体验。王红告诉记者,为方便长期入住老人的出行需求,泰康对“保留房间”和“保留资格”给予一定的费用折扣。
破除壁垒,长三角一体化养老加速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养老行业也在积极探索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三省一市老年人口共4789万,占总户籍人口的2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区域地理相近、文化相通、人脉相连,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相似,在发展中共生共融,为区域养老服务融合奠定了文化基础。
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按下快进键。2018年以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民政部门先后签署《长三角区域养老合作与发展·上海共识》和《深化长三角区域养老合作与发展·合肥备忘录》;三省一市全面开展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合作工作;沪皖两省(市)谋划建设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江苏宜兴市、浙江长兴县、安徽广德市三地拟签署协议,成立全国首个跨省县域幸福养老示范标杆区……
在今年6月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发布会上,三省一市将加快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建设,在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长期护理保险异地结算等方面开展一体化试点,支持养老服务企业连锁化、规模化发展,鼓励推行长三角区域异地养老、候鸟式养老、疗养式养老、田园式养老模式。
近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着力推进医保异地结算和长期护理险异地结算等工作。目前长三角全部41个城市已经实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全覆盖。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已经实现医保异地结算免备案,并试点养老公共服务清单,百岁老年人高龄补贴统一标准等。同时,三地还在积极探索“养老机构服务与管理”标准以及“老年照护评估”标准互认互通。
在江浙沪皖三省一市民政部门指导下,分别于2020年、2021年、2022年发布三批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名单。名单中包括了来自江苏、浙江、安徽近40个城市的108家养老机构,核定床位共计47119张。这些养老机构的跨区域开放,将进一步满足长三角地区老年群体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提升跨区域养老的便捷度。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霞 文/图/视频拍摄
视频剪辑:张琦
部分图片来自受访者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