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移风易俗 | 奉贤:殡葬改革为实现乡风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过去,沪郊农村地区操办丧事时,或是囿于旧俗,或是受殡葬服务机构诱导,讲排场、比阔气,葬礼豪华,流程繁琐,花费动辄数万元,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不少农村老人思想观念陈旧,白事中还存在请吹打班子进场,请假道士做法事,焚烧锡箔、扎纸品等,一系列陈规陋习不但铺张浪费、污染环境、严重扰民,还助长了封建迷信。



作为上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战场之一,也是本市唯一的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区,奉贤区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问题专项治理的过程中,坚持破旧立新、标本兼治,深入研究村(居)反映的殡葬痛点、难点问题,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村规民约加强约束、塑造优秀殡葬文化品牌等方式,带动农村群众革除丧葬陋俗,弘扬新风正气。在殡葬改革的过程中,奉贤各村(居)党员干部纷纷响应文明办丧号召,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推进移风易俗。


2020年8月,青村镇吴房村老党员朱四章去世,生前他特地嘱咐子女,要求自己的身后事一切从简,切不可大操大办。老人去世后,其子女遵照遗愿,治丧期间不请吹打、道士,不焚烧封建迷信用品,为吴房村推进丧葬礼俗改革工作起到了表率作用。


老党员、老乡贤在村民中威望颇深,奉贤区便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建立由村居委成员、老党员、老乡贤及志愿者等组成的贤殡理事会,还通过党建微家、妇女微家等基层组织,及时掌握村民治丧信息,做好事前宣传、事中指导、事后奖励等工作。贤殡理事会第一时间联系村内有办丧需求的村民,及时与丧事承办人签订《文明办丧承诺书》,引导村民控制办丧规模。四团镇新建村村民潘保娟的丈夫瞿德明因病去世,按照旧俗,要办一场体面的酒席。潘保娟一家在贤殡理事会的宣导和帮助下,拥抱文明新风,决定丧事一切从简,不办酒席,火化后立即落葬。“我父亲的丧事简办,节省了好几万元,减轻了我家的经济负担,还能拿到村里奖励的1000元文明办丧奖补金,确实是件好事。”女儿瞿玲玲表示。


庄行镇吕桥村贤殡理事会更是拉起“1+1+5+17”文明殡葬服务网格,即1位理事长+1位副理事长+5位理事+17名村民组长,将文明殡葬服务覆盖到全村各个村民小组。同具有威望、热心服务的村民组长一起,贤殡理事会坚持将心比心,同理同情开展殡葬引导服务工作,不仅能确保及时、高效获悉村内丧葬需求,村民接受起来也更加顺利。



目前,奉贤区已成立340家贤殡理事会,做到村居100%覆盖,村民办丧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节俭办事、厚养简葬的多了;封建迷信少了,科学文明多了,村民群众的负担也大大减轻。


党员干部和部分村民群众的示范引领固然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要彻底根除迷信扰民、铺张浪费等丧葬礼俗陋习,还须以一定的奖惩机制规范村民的行为。奉贤便在推进“两个和美”建设的过程中,将文明治丧纳入村规民约,明确奖惩措施。柘林镇迎龙村将文明殡葬与和美宅基积分制度有机融合,设立“贤殡积分”制度,推进“红黑榜”制度与奖惩机制有效衔接。村民文明办丧便能获得积分并兑换相应奖励,同时还能获取1000元丧葬补贴。



“敬奉贤人、见贤思齐”,“贤文化”的历史底蕴也一直深植于这片土地。奉贤区借此打造出“贤殡大讲台”这一文化品牌,将“贤文化”与殡葬改革有机结合,邀请老党员、老乡贤向村(居)民宣传殡葬改革,倡导移风易俗。“贤殡大讲台”推出小品《最后一件事》、上海说唱《移风易俗新风尚》等节目,创新形式,引导村民转变观念,文明办丧,生态安葬,进一步增强村民文明意识。截至2023年7月,“贤殡大讲台”共走进村(居)委600余次,覆盖村(居)民4万多人次。


近年来,奉贤区多措并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和文明乡风建设的过程中,丧葬陋习得以革除,殡葬改革工作推进有序,“绿色、文明、和谐”的殡葬之风吹进千家万户,为实现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文:陈祈

上观号作者:上海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