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贸易真实性审核难?上海自贸区“离岸通”破解“三流”分离难题

离岸贸易最典型的特征是“两头在外,三流分离”,贸易全过程中货物并不入境。其中最标准的离岸贸易类型,即严格意义上两头在外的单据处理贸易,通常贸易中间商与货物进出口商分别位于三个不同国家,这一模式在我国外汇管理体系中定义为“离岸转手买卖”。

在没有其他辅助工具的前提下,银行和监管机构只能凭借单据来判断贸易的真实性。如何破解单据审核“严”和单据提供“难”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了离岸贸易发展过程中回避不了的瓶颈问题,这也是离岸贸易真实性审核之所以“难”的根本原因。

全国首个直接整合境外数据用以支持贸易真实性审核的辅助信息平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通”平台自2021年10月14日在外高桥保税区正式上线后,通过多个渠道获取企业信用画像、国际货物运输、境外港口装卸、境外海关报关等数据,并进行整合分析和交叉比对,破解离岸贸易订单流、货物流和资金流“三流”分离带来的真实性审核难题,上海自贸试验区在离岸贸易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记者从9月25日举行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十周年集中采访活动中最新获悉,2022年,保税区域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企业共336家,占全市51.38%。保税区域内企业在全国商业银行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收付总额达497.58亿美元,占全市81.54%,吸引了跨国企业将离岸业务由境外主体向上海主体转移,助力企业开拓离岸业务新模式,提升上海自贸区国际资源配置能力。

如保税区域企业——金士顿科技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自2022年底启动离岸转手买卖业务后,经过一段时间测试,已将原由境外公司承担的离岸业务转移至上海公司,截至8月底已新增离岸转手买卖结算4.94亿美元。

欧冶国际电商有限公司是宝武集团旗下的钢铁等大宗商品b2b跨境交易服务平台。在政策支持下,自2022年起大力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今年以来业务规模已达10.3亿美元,较去年全年增长85%,多层政策的支持下,整个保税区域离岸买卖业务取得长足的进步。

“‘离岸通’平台能够帮助银行拓宽国际物流数据比对渠道,提升数据精确度,降低银行信息获取成本,从而逐步简化离岸贸易单证审核要求、优化离岸贸易发展环境。”保税区管理局财政和金融服务处处长梁翔说。“我们也将进一步助力企业开拓离岸业务新模式。”

在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内,还设立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转手买卖产业服务中心,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重要基础设施,服务和支持离岸转手买卖企业发展,协助金融机构解决支付结算真实性问题,提供政策咨询、专业人员培训等全方面服务。目前,产业服务中心已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银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组织多次线上和线下活动,服务对象覆盖区内百余家总部型企业。

记者了解到,保税区管理局根据区域内企业实际需求,牵头起草了《自贸试验区专项资金支持离岸转手买卖业务发展实施细则》,降低企业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的实际税负,有力促进区内企业将相关业务由境外主体向保税区内主体转移。

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离岸通”平台已整合18个国家的海关报关信息、30多个主要国际港口的装卸信息,船公司数据覆盖60%的集装箱国际运量。据悉,除了整合海运资源外,“离岸通”在链接全球资源上再上一个新台阶,由全世界拥有650家航空公司会员,网络覆盖全球180个国家航空数据的国际航空电信协会,正为离岸通的空运单据验证提供数据支持,也为上海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 倪莉琪

文字 杨珍莹

来源 浦东发布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