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四五”,上海市静安区在四十年深耕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开启了激活学生创造力的新探索,这既是呼应国家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是直面教育改革新形势的要求,更是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静安实践的坚守与深化。
静安在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哪些实践?对于“学生创造力”的激活,静安又有哪些尝试和探索?
9月21日晚,2023上海教博会教育大直播邀请到了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陈青云、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副校长逯怀海、上海市第六十中学创新实验中心主任陈硕、静安区和田路小学校长张军瑾,一起了解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静安区有着怎样的思考和创新?
激活全体学生创造力,
是静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从素质教育探索,到课程教学改革;从“轻负担、高质量”提升学生学业效能,到个性化教育探索,三十余年,静安一直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陈青云在大直播一开始就点明了静安教育的特色。
“静安教育把探索的目标指向了人最独特、最综合的素养培养:创造力。”陈青云说,“这一选择让静安教育站在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变的是创新的路径和方法,不变的是对‘让教育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力和生命活力’理念的坚守与弘扬,是对促进‘人的发展的现代化’的规律不懈追寻。”
陈青云院长介绍,课程是激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载体,静安以学生多元需求为导向,强调学校基于课程标准,高品质实施国家课程,完善校本课程,创新课程形态和实施方式,课程的丰富性、选择性、融合性不断增强。在构建完善的课程实施图谱的基础上,根据校情分析,突出跨学科综合性,积极开发适应学生创造力激发的融界课程。
常态化培育孩子的创造力,
是基础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课题
中小学是孩子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时期,科技创新不应该只重视一个时间段或有创造力思维的孩子,更应该重视日常状态下对每个孩子创新能力的培育。
直播中,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副校长逯怀海介绍,学校的后“茶馆式”教学,在课堂中营造民主氛围,提倡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教师不讲,给了孩子很大的自主空间,也就有了培育孩子创造力的极大可能。
静教院附校的学生可以在课堂内举手减免教师布置的作业,几门学科老师布置的作业量过大就可以减免。学生的这种权利,充分体现了课堂的主人翁地位,学生在课堂内的积极性得以激发,从而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创造力的产生就有了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还开设了许多专业团队和社团,都是根据学生的创造需求而设置的。”逯校长说,“例如3d打印无人机,不仅需要计算机编程、合金材料的配比,还需要流体力学的设计、机械部件的有效组合等。忙忙碌碌一整年,当飞机成功飞起来的那一刻,孩子欢呼雀跃、抑制不住的那种兴奋让我认识到,我们的探索是很有意义的。”
走向创造无边界
和田路小学擦亮教育改革的名片
在40余年的创造教育实践中,和田路小学丰富了创造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着重在方法、内容、途径、工具等方面深化实施,要求“因材施教”“因课而异”“因势利导”。
学校特色课程,使用走班制,联合学校教师、外来志愿者、“创爸创妈”等创新志愿者共同指导学生,实施双导师制(身心健康+创造性学习导师)。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择定制课程,形成一生一课表。
和田路小学校长张军瑾介绍,学校特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同一课程开设ab套制,为不同年龄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不同深度的课程。
学校还开办了“小学生创造学院”,已向区域学生开放十多年,共育创新人才,成为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梦工厂”。
面向未来社会胜任力培养,
“博士学位”进入了中学校园
上海市第六十中学紧紧抓住“双新”实施的契机,进行“全景式课程”升级。在直播中,上海市第六十中学创新实验中心主任陈硕介绍起了学校“面向未来的跨学科phd项目”。
phd是“博士学位”的英文缩写,作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具体指的是:依托创新空间与课程,融合跨学科学习方式,实践创新育人模式的“肇和博士培养计划”。
基于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的跨学科phd课程,围绕人文社科、理工科创两大类别,金融、语言等六小分支,实现学科融合、层次分明、实践创新的课程特色。从写开题报告,到在导师团的带领下设计项目方案,分阶段完成任务,通过综合性探究活动提升学术素养与研究能力。
在跨学科phd项目中,学校着重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思维特征,以及沟通合作、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等能力,并通过授予“肇和博士”荣誉称号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创造力课程让学生勇敢追求创新
释放出自己的无限潜能
静安教育的创造力课程探索不只停留于课堂上,还让学生把创造力思维用在生活中。“六年级时,一款室内设计软件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世界,开拓了我的思维。在一次制作房间模型的过程中,我们团队还融入了科创元素,设计了可以自动收回的晾衣架。”静教院附校学生董思言介绍起自己的一次学习经历。
“这个创意的灵感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如果碰到下雨的时候,家里正好没有人收衣服,衣服就白洗了。自动回收的晾衣架不仅解决了生活中的小困扰,也为我们的模型增添了科技感。此外,我们还学到了分析调研、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令上海市第六十中学学生方海文印象深刻的是学校成才楼里的各个创新学习空间,有模拟银行、模拟联合国、录音间、小剧场等,坐进教室就仿佛置身于小社会中。
“在学校,我亲身体验到了银行存取款的流程,学习了金融理财的方法,与组员集思广益探讨银行在未来的智能化发展新方向。”方海文同学说,“我也领略了在世界舞台中央发言所需要的大局观,思考如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进一步发展。”
不断突破现状,
描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静安样本
静安教育政策制定、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将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特别聚焦全体学生创造力的激发。陈青云院长介绍,静安教育将继续坚持以一流城市一流教育的标准进行教育治理,围绕激发全体学生创造力,探索将先进治理理念转化为教育治理实践的区域特色创新路径。
此外,静安教育将以面向现代化的发达城区教育治理变革,营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生态。广泛凝聚社会教育共识,搭建多方主体合力共治的机制和平台,探索新时代家校社共育机制,以系统性制度和机制创新提升教育治理法治化、专业化水平,实现共治与善治。
预告
长宁教育以建设质量一流的活力教育为目标,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重打破教育边界,整合各类资源和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生活体验课程,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实现每一个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9月23日,2023年第二十届上海教博会教育大直播,我们一起走进长宁区。
视频制作 | 周晓明、孟超、李君
摄影 | 何思哲、郑逸洁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