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展导赏|象征王权的礼器竟然是它?

暑期上映的电影《封神》中,商王殷寿登基时,右手拿着一件玉钺权杖

周武王伐商,在牧野誓师时,就手持一把钺权杖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尚书·牧誓》

早期的“王”字,也呈现出钺的形态。

德鼎铭文

,作为礼器,象征着军事指挥权和王权。在长江下游地区的崧泽至良渚文化时期,钺也频繁出现在高等级墓葬中。

此次“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中就展出了多件石钺和玉钺。

崧泽石钺

在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中,首次发现崧泽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级大墓及大型房址。其中,m90墓葬是崧泽文化迄今发现随葬品数量最多的一座,出土遗物65件(套),包括5件大型石钺、2件大型石锛、19件玉器及33件陶器等,玉器和石钺的数量也是目前崧泽文化之最。

石钺

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5300年)

2009年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90号墓出土

张家港博物馆藏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凌家滩玉钺

2007年发现的凌家滩遗址07m23中,出土文物330件,包括玉器200件、石器97件、陶器31件,另有碎骨和绿松石各一件。墓葬中随葬的玉、石器排列紧凑而密集,是我国同时期考古随葬品最为丰富的墓葬之一。

凌家滩07m23墓葬清理照

凌家滩文化是一支制玉、用玉高度发达的文化,被誉为中国“史前三大治玉中心”,也是良渚文明的源头之一。

玉钺

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800-5300年)

2007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23号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如图所见,这件翠绿色的玉钺出土时位于墓主胸部偏上(照片左侧)。图片有些色差,欢迎大家来展厅里看实物!

精美的玉钺王

在崧泽时代的基础上,开始于5300年前的良渚文化作为中国同时代最强势的考古学文化,社会面貌有了飞跃式发展。良渚古国依托其发达的稻作农业经济,统一的“神徽”信仰为支柱,将精美复杂的玉器作为管理秩序的工具,建立了神权与王权统一的早期区域性国家。

具有“神徽”标志的“钺王”就曾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最完整的良渚“神徽”应具备三部分:上部是头戴羽冠的人的形象,中间是圆眼獠牙的猛兽面目,下部是飞禽的利爪

神人兽面纹瑁镦组合玉钺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院藏

一柄豪华的玉钺权杖,要包括钺、柄、柄上端的瑁和下端的镦。

显然,这件玉钺很!豪!华!并且很!尊!贵!

它是目前唯一一件琢刻神徽和鸟纹的玉钺。钺身两面刃角处均刻有图像,上角琢刻“神徽”,下角琢刻鸟纹。

具有完整“神徽”的玉器十分罕见,在多数带有神人兽面纹的玉器中,要么形象简单或抽象,要么没有人的双臂与飞禽的利爪。此次展览中,“钺王”与“琮王”上便琢刻了完整的“神徽”。(尾厅展示的上海青浦福泉山象牙权杖上也有“神徽”)。该玉钺出土时位于墓主左手位置,钺瑁出土时与钺镦相距约八十厘米,两者间的有机质柄已腐朽不可见,只留下镶嵌于其上的小玉粒。

以“钺”作纹饰的陶器

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出土的陶尊上,首次出现了鹿钺组合的刻划纹。在有机质柄难以保存的情况下,这类图像对复原钺的组合结构提供了新的资料。

鹿钺纹陶尊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

2001年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24号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一只雄鹿高耸鹿角,翘尾前行,仿佛正在躲避猎人的追赶;旁边有一件带柄的石钺。

钺柄向外弧曲呈未张开的弓形,柄下端还安装着镦。

鹿钺纹陶尊线图

结束了阶段性保护后与观众首次见面的象牙权杖

象牙权杖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

2010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207号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在良渚文化礼器系统中,除了以往认为的玉质礼器,还存在以稀有资源为材料的其他质地礼器。

出土于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的象牙权杖,表面装饰有精美繁缛的细刻纹饰。以转折处为中轴线,用浅浮雕的方式细致地表现出神人兽面纹的主题,共有十组。主题纹饰外以细密的云雷纹做地纹。

权杖下端为凸出的榫状结构,插入镦部。镦部饰有两组鸟纹和兽面纹。

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也曾出土相似的象牙器物,但都没有得到有效保存和复原。这是此类象牙权杖在上海地区乃至全国的新时期时代考古发掘中的首次完整清理。

快来上海博物馆

一睹王者权杖吧

*资料来源:《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集》

展览名称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

the proof of early china: the civilizations of songze and liangzhu

展览日期

2023年6月20日-10月8日

from june 20th to october 8th, 2023

展览地点

上海博物馆第一展览厅

no.1 exhibition hall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

编撰|刘玉简

初审|石维尘

终审|汤世芬




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微信号:上海博物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博物馆”版权信息。敬谢!

联系电话:021-63723500

上观号作者: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