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封神》中的殷商音乐大赏~

电影《封神》第一部已于国内公映,也是今年暑期档热门的影片之一。影片不仅仅讲述了《封神演义》和周武王伐纣的故事,也描绘了一幅关于殷商时代想象的绘卷,且这种想象也不只是从服化道等视觉层面的,还在于听觉层面。

影片的音乐总监蒙柯卓兰是导演乌尔善的太太,她邀请了美国作曲家gordy haab来完成配乐部分的工作,此外就殷商时期的乐器形制的还原,剧组也做了不少功课。于是,影片中可以看到许多古代的乐器,以及乐舞场景。就殷商时期的乐器形制这部分,影片中有许多有趣的宝藏小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殷商音乐的特色

夏商周三代,商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位置。这个承上启下如何理解呢?

首先,自商朝开始,青铜器大量出现了,商拥有了炼铜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而取代了夏,成为中央统治王朝。自此,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炼铜技术的发展,也让商代开始出现了青铜乐器,比如铜铃、铙、铜鼓等。

而周与商的区别,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周初起就推行了“礼乐”,其中“礼”就是一系列制度,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而“乐”就是乐即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做什么礼时该用什么匹配的音乐,由什么建制的乐队来演奏等等。

比如“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八佾”就是八横八纵,六十四个乐舞人员,不是天子就不能用这个规模的乐舞,诸侯大夫和士都有自己阶层相应的权限。所以当孔子看到身份为鲁国正卿的季氏,只能用四佾却“八佾舞于庭”,就忍不住了发出了那句著名的批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在夏商时代,并没有形成“礼乐”,音乐最原始时期的功能就是人们劳作之后的休闲娱乐,或是祭祀之用,祭祀可以是统治阶层的行为,也可以是民间的行为。所以这个时候的音乐,并不是一种特权,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谁都可以玩音乐,谁都可以用音乐来抒发情绪,表达自我。而当“礼乐”制度确立了,音乐就变成了一种特权,不仅仅是生产力(比如炼铜技术)被统治阶层垄断,即民间不太可能会使用如铙这种乐器,并且,使用乐器演奏等等的场合、用途、形式等等也受到了限制。比如一个贵族,他家里搞一个宴会,想搞一些歌舞表演助兴,这个时候就有相应的规则。

所以“礼乐”制度实际上是封建统治的一种工具,对于贵族、官员的限制,因为“礼不及庶人”,老百姓是没资格用到“礼”的;另一方面,“礼乐”也是一种国家权力的体现,就比如国家级别的礼仪活动,用庞大的乐舞建制来有条不紊地表演,实际上也是一种国力的体现,有一种震慑力存在的。也因此呢,为什么孔子后来会感慨“礼崩乐坏”,因为春秋时代中央统治周的统治力已经不强大了,约束不了诸侯国,“礼乐”制度没用了。

回过来说商,相对于拥有“礼乐”制度周代,它的音乐还是比较随机的,许多乐舞出现的场合,有一定的雏形,比如国家级别的祭祀也会用,宫廷宴会表演也会用,贵族家里也会用。所以从影片中看,既有殷寿登基典礼时的大型乐队演奏,也有宫廷庆功宴上质子团表演,还有殷寿私人击鼓和伯邑考吹篪的小型娱乐活动。

02

《封神》中出现了哪些乐器

《封神》中对于乐器的使用,蒙柯卓兰在采访中说,总纲是按照《周礼·春官·大师》的“八音乐器分类法”为依据,确定了编铙、编磬、筑、篪、芋、埙、建鼓等乐器。

《周礼·春官》中,所说的八音,指的是金、石、土、革、丝、木、匏和竹,八种不同材质所做的乐器。其中“金”,就是金属,比如钟、镈、铙;“石”,比如磬;土、陶土烧成的乐器,比如缶;“革”,皮革制作的乐器,如鼗、鼓等;“丝”,比较容易理解,弦乐,如琴、瑟等;“木”是,通常打击乐多,如柷、板;“匏“就是中国古代对一个球体的葫芦的称呼,乐器如笙、竽;“竹”也容易理解,笛、箫等都是。

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里的“丝”和“竹”,就是“八音”中的丝竹了,肉指人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声乐更接近自然的声音,而越是接近自然的声音越动听。

从影片来看,剧组的逻辑可能是就“八音”各选取相关的乐器,如果有文献记载或出土证据的乐器,那当然入选,如果没有,就从后世乐器中拟定一两种乐器加入,凑足“八音”。所以我们在电影里也见到了许多明显不是商代的乐器出现。

周礼对乐器定了八种类别,那具体在殷商时期,又有哪些乐器呢?

《封神》第一部中,最明显的一场和乐器相关的场景,是殷寿击鼓,妲己起舞,伯邑考吹篪。这里的鼓,是鼍鼓,《诗大雅》记载:“鼉鼓逢逢”,鼍是鳄鱼,鼍鼓实际上是木质骨架上用鳄鱼皮制成鼓面。殷墟西区编号为m1的墓葬中,曾发现4根髹黑漆的小木棍,以及黑乎乎的,夹杂了一些半圆状的角质甲片的东西,因为年代久远都腐烂了,也不太好判断。最后化验结果表明是鳄鱼皮,才明白这个就是鼍鼓。

陶寺鼍鼓修复前后

影片中殷寿击鼓的这个鼍鼓,是直筒型的,有些类似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鼍鼓,实际上这件鼍鼓是一件陶鼓,通常是鼓体上还会施色彩绘,通常是赭红底色,上头用白、黄、宝石蓝等彩绘。

商代鼍鼓复原与使用想象图

而商代出土的鼍鼓,如1935年河南安阳侯家庄1217墓出土的,是一件木鼍鼓,有点类似现在的大鼓,上下鼓面均用鳄鱼皮制成。更精确去看,商代甲骨文中的鼓,是“壴“,能看出来自于商鼓的形象,或者有时也会在“壴”加一个手持鼓槌偏旁(殳形)。如果基于这个字形去推断,商鼓应该不是影片中纣王击鼓的样式。

崇阳铜鼓(湖北博物馆)

双鸟饕餮纹铜鼓(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馆)

另外,商代随着青铜器工艺发展,也有铜鼓,有两件重要的标志性的代表文物,保存至今,其中一件是双鸟饕餮纹铜鼓,流落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馆,另一件是崇阳铜鼓,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我们知道商人自认是玄鸟的后裔,所以铜鼓的双鸟是典型的商代造型。

影片中,伯邑考吹的篪,据说是按照曾侯乙墓里出土的篪的形状来复制的。曾侯乙是战国时期的诸侯,那商朝的竹制吹奏乐器有没有篪呢?我们知道,笛子这种乐器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史前时代,先民就用禽类的翅骨截去两端关节、钻孔来制作骨笛骨哨。

中国音乐考古中发现的骨笛,最早的至今有7700多年,且能吹六至七个音节。其中代表是1986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古墓葬里首次出土了骨笛,用禽类翅骨为材料制作,是新石器时代前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商代代表的吹奏乐器,还有排箫,出土的实例有1997年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中出土的5件排箫,均由禽鸟腿骨所制。

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排箫

影片中另一个比较重要的的乐舞场景,是殷寿登基时的祭祀活动,开始由一个比较大建制的乐队奏乐。按照片方的设想,登基大典用到十几种古乐器,包括编铙、编磬、特磬、排箫、篪等,还邀请了河南的华夏古乐团人员作为登基大典的乐师来表演。这些乐器中,比较代表性的商代乐器,如编铙。

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的铜铙

编铙是商代晚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王室乐器,出土文物也不少,最著名的是妇好墓的亚弜编铙,该编铙已构成四声音阶,能发出类似于现在c调的sol、la、do、fa、sol五个音。妇好是商王的妻子,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

编磬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可以说是石器时代乐器的代表。其实也容易理解,先民们如果要发明乐器,总是从与生活最近的地方开始,比如食物——禽类的翅骨腿骨,而有了骨哨、骨笛;或者敲敲打打,比如敲打石块发现有不同的声音,逐渐打磨石块修饰乐音,就有了磬。像陶寺、二里头就已有石磬出土,而商时期的编磬,已经逐渐定型。《周礼·考工记》规定,“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为一,股为二,鼓为三。”是关于磬的制作标准,就是弯曲到什么程度、比例等,而出土的商代石磬实际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倨句,且鼓二股三的比例也清楚,并且有些出土的磬还雕刻花纹和形状。

镈是青铜乐悬中出现较早的乐器,在殷商末期,三种青铜乐钟中的镈钟已经出现,形制上与夏商代的铜铃一脉相承,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镈实际上首先出现于南方古越族活动区域。

片方还津津乐道地复原了“筑”,古老的击弦乐器。“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杀秦王,高渐离为他送行,就是演奏的筑。筑实际上是战国中期在中原地区,特别是燕、赵、魏、齐流行的一种乐器。击弦乐器,现代乐器比较代表性的是扬琴,所以筑作为击弦乐器,演奏方式是不是可以参考扬琴?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筑

马王堆漆棺画“神兽击筑图”

从马王堆出土的筑的实物,以及马王堆一号墓所出的彩绘黑地漆棺、连云港西汉墓所出的漆器上关于击筑的描绘,可以发现,筑的演奏方式,因为当时中国是没有椅子的,是席地而坐,所以将筑自然地倾斜地置于地面,与地面形成一个锐角,左手执“筑”,右手持一棍状物,敲击。既然是击弦乐器,且称为“击筑“,那演奏就一定不会是用木片来弹拨了。

当然,音乐考古的基础是基于文献记载和出土证据,而商代本身久远,实物证据也有限,我们能做的只是基于存在的证据基础上去猜想和还原。而电影更多在于一种想象的描绘,其参考博物馆等资料来设计道具,这种精神是值得称赞的,也会让更多喜爱电影的观众,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兴趣,对中国古乐器有所了解。

来源 | 上海音乐家协会

上观号作者:上海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