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档案学会主办的档案工匠技能(档案修复)大赛决赛在云南昆明举行,大赛以“发扬工匠精神,保护档案遗产”为主题。来自全国各省市的18支队伍齐聚比赛现场,各展所长,相互交流学习,传承档案修复技术,弘扬档案保护工匠精神。经过角逐,大赛共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12名,其中上海市档案馆代表队获得三等奖的殊荣。
上海市档案馆代表队队员,右起依次为:程望远、孟烨、任翘楚
修复一份档案需要几个步骤?带你沉浸式体验(视频为上海市档案馆代表队初赛参赛视频)
兴之所至
彰显海派格调
上海市档案馆代表队三名队员都是“75后”“80后”:领衔的程望远是保护技术部副主任,主要负责各类档案修复保护工作。工作中热爱钻研传统修裱技术以及新型档案安全保护技术研究应用,具有丰富的保护技术修复经验。
程远望(左)与孟烨(右)巧手织锦绣
孟烨是“全国档案工匠型人才”,2013 年起从事档案保护修复工作,在熟练掌握传统档案修复技术、古籍修复和书画装裱传统技艺的同时,主动学习研究国内外先进技术理念,将纸张脱酸、纸浆补洞修复、西方精装书修复、衣物清洗修复等技术融入工作中,具备较强的科研和实际操作能力。
任楚翘负责修复方案理论设计
任翘楚2019 年起从事档案保护修复工作,热爱并积极钻研档案保护技术,熟练掌握传统档案修复、档案仿真复制等技术。
守正创新
攻克技术难关
近年来,上海市档案馆保护技术部团队守正创新、攻克技术难关,更多地使用新技术和新方法,用纸浆补洞机、纸张纤维仪、低压修复台、ph检测仪、纸张拉力测试机等“黑科技”让修复工作不再只与传统手工挂钩。先后攻克了污损档案的清洗、档案修裱用无化学成分粘胶剂的配制、“档案砖”揭裱方法、大幅面地图修裱方法、双面有字脆损档案修复、水浸档案修复、碎片字画修复等一系列技术难关。2014年,对馆藏撕裂、黄、变脆、影像消褪模糊不清、银镜反应、感光乳剂层酥粉脱落和霉变等病害照片进行整体性抢救保护并取得宝贵经验。2016年,将脱酸技术纳入到档案修裱环节,使档案修复又多了一层保障。2023年,正式启动针对红色档案大批量脱酸专项保护工作。
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著名古籍保护专家潘美娣(左二),中国档案领军人物、第一历史档案馆刘小敏(左三)与上海市档案馆代表队队员合影
上海市档案馆三位选手这样表达自己的参赛感言:档案修复工作形式单一且枯燥,入门并不难,但是干好确实不易。随着最初新鲜感的褪去,剩下的每一日都需要打磨一名档案修复师的耐心、细心和恒心。
在传统红色大漆案台上,日常摆放手工纸、棕刷、排笔、浆糊盆、起子、马蹄刀等一些并不起眼的小工具,但就是这些不怎么现代的小工具,极大地考验着耐心和功夫。
修复配纸和浆糊都是十分讲究的,浆糊是用小麦淀粉熬制而成,一般不隔夜。用时再根据纸张的吸水性、厚度情况及修补部位的不同配制不同浓度的浆糊。配纸更是基本功,所谓“配纸”,就是为档案纸张破损部位粘结、补缀、托裱寻找修补的材料。档案修复不仅要求平整美观,还要有利于档案的长期保存,所以配对修复用纸的标准要具备安全性、美观性、功能性、长期性,具体讲,修复用纸的选择需要考虑配纸的颜色、质料、性能、薄厚、纹理等等,让修复纸和档案更好地成为一体,完成跨越时空的一场完美匹配。可以说,使用的纸张、工具、手艺,大多与百年前相似甚至一致。在一代又一代的“传帮带”过程中,手艺被传承,特残严重破损的档案,还是得靠双手,靠传统手工修裱为档案“续命”。
坚守坚持
继续砥砺前行
从组队准备到参加初赛,再到跻身决赛,三位选手在日常工作任务比较重的情况下,经过通力配合、克服各种困难,最终站到了决赛和领奖的舞台,他们对中国档案学会、上海市档案局(馆)领导以及各位档案同行表示了感谢之情。
大赛组委会主任荆秀昆与上海市档案馆代表队队员合影
参赛队员也在赛后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希望档案工匠技能(档案修复)大赛能够继续举办下去,让全国档案界同行有机会一起学习交流,促进档案保护修复行业相互学习、再攀高峰;同时他们表示,将积极响应大赛组委会关于征集档案修复公益团队的倡议,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为共同提高档案保护和修复水平贡献上海力量。
撰稿:兰小哥(档案文化学堂)
鸣谢:董炎、张步东
校对:王礼荣
新媒体编辑:戴舒、龚紫珺
好文
推荐
向毛泽东同志学调查研究:《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诞生始末
回眸上海调研:80多万上海人当年这样摘掉文盲帽子
扫码关注我们
聚焦城市记忆、留存城市发展、传承城市历史。我们架起档案为民服务的桥梁,讲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养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这里是上海市档案局(馆)政务微信平台。
我知道你在看哟
上观号作者:档案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