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互补、智库共享、人才齐育:这家法院这样探索数字时代院校合作


为进一步落实《上海法院全面深化新时代院校合作 承担法治人才培养共同责任的落实方案》要求,近日,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嘉定区人民法院)举办与西北政法大学交流座谈会暨合作签约活动,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张军政带队出席。



座谈会上,嘉定区人民法院围绕上海法院数字经济司法研究及实践(嘉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运行情况、“四类案件”监管情况、“一体两翼四轮多点”诉源治理工作布局情况等进行逐一介绍,西北政法大学重点介绍了法治学院建设情况、数字法学研究情况。


今后,双方将充分发挥法院与高校各自资源优势,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司法实践与法学理论研究、法学教育相结合,共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探索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的司法研究和实践品牌。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校战略合作协议框架之下,以基地为依托,在数字法院建设、数字经济案件审理和数字化司法理念践行中形成互信互补、互动互赢的工作格局。



活动中,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科学》杂志主编杨建军,教务处处长、数字法学研究院院长李大勇,数字研究院执行院长杨锦帆受聘为上海法院数字经济司法研究及实践(嘉定)基地人才智库咨询专家


与会专家代表就深化彼此合作,加强理论与实务互动共融作了交流发言。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张军政指出,此次合作,旨在做好智力共享、课题共研、人才共育,培育更多高素质法学法律人才和法治精英,打造出新时代具有数字时代特色的院校合作共建品牌,共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希望双方加强沟通和联系,增进共识,以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在枫桥经验与基层社会治理、企业合规等方面做文章、下力气,推进合作共建;发挥各自优势,加强资源共享,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明确合作重点,齐心促进法治建设工作质效,探索一条院校合作的特色路径,实现合作共赢。


下一步,如何通过院校合作,共同探索具有鲜明特色、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的司法研究和实践品牌?如何深化拓展院校合作的内涵和外延?如何不断推动院校合作机制健全完善?座谈会上凝聚共识,形成了三个“聚力”



一是聚力“优势互补”。调研是更高层次的审判,近期嘉定区人民法院与7所高校学者合作,发布6个上海司法智库专项课题调研并已组织完成中期报告会,取得良好成效。双方可以就理论研究、实务研讨、执法协作、成果转化、数字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入探索,促进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有机结合,将司法实务中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教育,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二是聚力“智库共享”。抓实公正与效率的根本在于司法理念的转变,双方可通过健全互派互聘、柔性挂职等机制,进一步加快人民法官解放思想,切实树立能动司法理念、“抓前端、治未病”理念、双赢多赢共赢理念以及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理念,为“四类案件”办理提供智力支持,为探索完善审判机制提供法理支撑,助力矛盾纠纷源头性疏导、实质性化解。同时发挥智库支持、成果共享等功能,扩大智库辐射面和影响力。


三是聚力“人才齐育”。今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聚焦六大主责主业,着力推动形成新时代上海法院队伍建设现代化“1+6+x”工作体系。嘉定区人民法院坚持先行先试和贯彻落实,拟定《数字经济人才智库专家列席专业法官会议工作指引》,探索智库专家列席专业法官会议机制,在数字业态、管理技术、法律判断等方面为审判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双方以智库专家聘任为契机,协同深化专家参与司法实践机制。同时,通过联合培养、实践教学,合力探索“审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共同打造人才培养、职业融合共同体。


近年来,嘉定区人民法院致力服务保障区域发展大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基地成立以来,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法学凯原法学院、智慧法学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法学院、上海司法智库学会、互联网法治研究院(杭州)等7家高校科研机构以及10家实务机构和司法协作单位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明确15方面工作机制,制定涉数字经济相关司法规定15个,审理涉数字经济案件千余件,研讨涉数字经济典型案例42件,发布2批共20个典型案例。


未来,嘉定区人民法院将持续与西北政法大学等8所高校,依托基地平台,主动探索,积极作为,进一步打造服务保障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品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法治人才队伍,力争打造具有数字时代特色的院校合作和智库建设新样本,探索形成“优势互补、智库共享、人才齐育”的协作新局面。


来源丨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干培处

文字:赵丽华、金煜

责任编辑丨蒋梦娴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

上观号作者:浦江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