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斜三基地——上海旧改史上的里程碑

编者按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更新工作进入了新阶段。近年来,上海多措并举推进城市更新,去年历史性地完成了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市民生活品质、公共空间品质、城市风貌品质、区域功能品质显著提升。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抚今追昔,鉴往知来,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让我们回望那一幕幕旧改往事——

上海旧改史上的里程碑

“斜三基地”改造开创旧改“土地批租”模式之先河

“斜三基地”位于黄浦区(原卢湾区)打浦桥以西、瑞金南路以东、卢湾中学以北,是“七五”期间上海市政府23片旧区改造基地之一。基地用“斜三”命名,因为这里大部分属于斜三居委会所在的范围。基地占地约3公顷,有1300多户居民(包括徐家汇路和斜徐路之间的“夹心层”中居民300户),单位20多家,区域内危棚简屋非常密集,居住条件极差,要求改造的呼声非常强烈。

斜三旧貌(上海黄浦资料图)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尚有大批危棚简屋及二级旧里,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非常迫切,但限于政府财力有限,当时的旧改工作推进比较缓慢。据估算,“斜三基地”动迁费用需1亿元,而当时全上海旧改专款为4亿元,还要分摊到好几个区,而靠原卢湾区财政,更是支撑不了如此庞大的改造资金。为破解旧改缺少资金的困境,上海敢为人先改革突破,在“斜三基地”大胆实践,1992年初,通过“土地批租”方式,由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出资2300万美元受让了该地块,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资进行旧区改造的先河。

1992年1月25日,上海首幅利用外资的旧区改造地块——打浦桥“斜三基地”一期地块签约,这是在该地块上兴建的海华花园

1992年3月,“斜三基地”动迁工作正式启动,仅用半年,全市第一块毛地批租土地就交到了开发商的手中。1992年10月,海华花园开工建设,1994年底基本竣工。原本脏乱破败的棚户区变成了高楼林立的海华花园,周围狭窄的小路也变成了多车道的大马路。

“斜三基地”批租成功,使大规模的旧区改造从希望变成了现实,探索出一条运用土地批租形式,利用中心城区土地级差优势,改造危棚简屋和“三废”工厂的新路子,开辟了利用社会资金加速旧区改造的新途径,破解了旧改缺少资金的困境。

从“斜三基地”到海华花园,上海旧改提速从这里起步(今天的海华花园,蔡维帅摄)

“斜三基地”作为“海上第一块”,在上海旧改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以“斜三基地”成功改造为开端,土地批租在上海各区全面展开,由此掀开了上海大规模旧改的序幕。

– end 

供稿:委研究室、委档案中心

编辑:王思琲

责任编辑:施伟华

来稿请投:zjwxwxczx@163.com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新闻宣传中心



往期精选


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促进上海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进一步树牢安全生产意识,全力抓好建筑施工、燃气、房屋管理、道路运输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


20个项目上榜!本市建筑师负责制第一批试点项目清单公布→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微博、抖音


上观号作者:上海住房城乡建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