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业二十多名到前三名
她实力逆袭
喜欢不断挑战自己的边界
她是“破壁”少年
阳光、坚韧、不服输
张佳妮
是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2019级本科生
连续获得
国家励志奖学金
同济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
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优秀毕业生
在各类学科竞赛中
屡获奖项
直面困难
她鼓励自己:
“挑战自己一把,
不要违背初衷。”
求索
2021年12月,线上会议室,2021sas中国高校数据分析大赛颁奖仪式正在进行。
从全国50强开始,名次按倒序公布。久久没有听到自己组的名字,张佳妮越来越紧张。一个接一个,直到进入前20名,名字钻入耳畔,“全国一等奖!”紧张瞬间变成了激动。
15天的时间,张佳妮和队友在比赛中完成了医药方向的课题,验证治疗抑郁症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分析数万条数据、筛选统计模型、写代码、写论文......课余时间,小组都扑在了比赛上。
参与比赛的小组往往由三人组成,而她们组只有两位,强度可想而知。
赛程进展到一半,她们发现了一个新模型,比前期选用的更好,两人思考后决定替换模型,加速重新开始。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半个月来的高强度付出得到了肯定。
大学四年间,张佳妮从未停止创新求索的步伐。
2022年,她参加了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与来自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和设计创意学院的同学合作,分工进行往期调研、项目选题、软件功能设计、实验设计、人文实践、算法和建模设计,历时半年,最终斩获全球铜奖。
逆袭
实际上,在成为科研竞赛达人之前,张佳妮经历过一段迷茫期。
高中时,她就对数学感兴趣,学得也不错。来到同济后,经过选拔考试,她顺利从理科实验班大类进入了数学科学学院数学拔尖班。
可是,挑战忽然摆在了眼前。
专业学习刚起步,学的基本都是偏理论的知识,“跟自己想象中的学习有一些偏差,很难很吃力。”张佳妮感到力不从心。
懵懂之中,她一度考虑转专业。然而,不服输的她还是决定挑战自己,不想违背自己的初衷。
“我想坚持一下,看努力后能不能学出什么成绩,如果还是不适合,再转专业也不迟。”她告诉自己。
带着直面困难的勇气,张佳妮心里憋着一股劲,把学习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预习、刷课后题、整理改错本、复习,对每门课都有明确规划。
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向老师请教,整个人保持着高考时的紧张感,认真且专注。
逐渐地,她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学习变得如鱼得水起来。成绩也随之稳步提升,从大一的专业二十多名到大二的第五名,再到大三的第三名,实现逆袭。尤其在大三一年,她收获了4.97的绩点,近乎满绩。
破壁
喜欢不断挑战自己的边界、探索新鲜事物,张佳妮形容自己是“破壁”少年。
大学期间,她陆续参加过包括台球、画画、跳舞在内的许多社团,只要感兴趣的都会尝试。
她还担任了第五届进博会志愿者,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在这场盛事上开拓眼界。
校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是张佳妮待得最久的组织,她曾担任四平路校区执行中心主任。挑战杯、互联网+比赛等学术科技活动背后,都少不了她的身影。
她乐在其中,促进同学间学术交流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管理和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
通过不懈努力,她还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在大学期间可以经济独立,很感激学校和国家给我的帮助。”张佳妮由衷感慨。
回看大学时光,她感到自己成熟了很多,从一个刚来上海时有些许犯怵、稚嫩的小孩,在同济慢慢成长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如今,她已保研至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将在9月开启新的篇章。她希望未来能够自己创业,给社会带来价值,作出自己的贡献。
张佳妮的朋友圈封面是老家村里的一条路,她时刻提醒自己——要从这里出发去远方。
来源: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研工部
数学科学学院
文字:陈少颖
编辑:陈少颖
上观号作者: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