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商老宅变身文化新馆!浦东这个镇讲好“盐故事”,助力古镇申遗

阅读新场古诗词选集,在墨香书韵中体会沪上盐乡枕水情;翻开《熬波图》,走近熬波煮海、营城兴镇的旧时画卷……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的新场古镇,未来还有哪些新期待?

7月21日,由新场镇政府主办的“传承历史文脉 助力古镇申遗”盐文化集思会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在四库书房?新场雅集举行,邀请来自新区文保所、古镇历史研究者、创客等围绕讲好新场盐文化故事展开讨论,汇聚奇思创意,为促进新场传承历史文化,助力古镇申遗提供新思路。

新场盐文化馆:

串起一条以盐文化为特色的文旅路线

地处上海东南角的新场古镇,枕河面海,盐业生产历史悠久。

在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文体旅游局)的支持下,新场镇将利用历史上盐商留下的两座大宅院打造盐文化馆,再现盐业发展历史,还原盐商之家、盐乡生活等场景。同时,将以盐文化馆作为串珠成链的源点,联动古镇和乡村,打造一条以盐文化为特色的文旅路线。

集思会上,新场文化公司介绍了盐文化馆展陈方案。方案拟以“盐之初”“盐之道”“可yan可甜”为三大板块,通过实物展示、图文投影、大型声音装置等多样的展陈手段,展示新场盐业历史脉络的同时,激发文创产业创新活力。据悉,该馆计划于年内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与会专家为该方案建言献策。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表示:“盐文化与古镇建设、发展密不可分,建议聚焦‘盐的经济功能’,从经济史的角度,挖掘素材,同时可在史料基础上,结合诗词、音乐等进行创作,实现艺术赋能。”

上海新场古镇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缪帆认为,盐商老宅位于古镇中段,应利用好区位优势,结合新场特有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形成有当地特色的“故事展示”,进一步丰富古镇的旅游资源。

助力古镇申遗:

盐文化是古镇的“文化之根”

新场古镇2019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名单,参加联合申遗的共有上海、江苏、浙江共10多个古镇。目前,这一项目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最具潜力的项目之一。

“在联合申遗古镇中,新场古镇是唯一的滨海古镇,其历史上的盐业及捍海塘水利工程是其他古镇所没有的,是新场古镇独特的遗产价值。”新场古镇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沈申元说。

根据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要求,挖掘提炼盐文化,讲好新场盐的故事,是新场古镇申遗清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区文保所副所长张宏建议:“盐文化馆可以依托空间资源,增加更多互动性强的沉浸式展示方式,形成丰富多样、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

新场镇党委委员李智星表示:“从唐代的渔村,到宋元的盐场,明清的市镇,海滨古盐文化根植新场,也是新场有别于其他古镇最大的文化特点。申遗工作离不开各方支持,新场将汇聚各方力量,讲好盐文化故事,全力以赴推进申遗工作。”

挖掘“盐业记忆”:

打造多层次古镇历史文化展示体系

新场因盐而生,因盐而兴,在这里诞生了现存最早的海盐生产专著《熬波图》。为保护与传承作为新场盐文化“古籍名片”的《熬波图》,在新场镇政府的支持下,各方倾注心力完成了《熬波图笺注》和雕版《熬波图》的出版。

当天,活动现场展示了影印版清代《钦定四库全书》中史部典籍《熬波图》,以及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古籍专项基金)与新场镇政府共同编著的《沪上盐乡枕水情——新场古诗词选集》、雕版《熬波图》等新场盐文化相关书籍。在展示四库书房与新场盐文化紧密联系的同时,以文化性为特点,以书房、典籍为支撑,展览、介绍了锣鼓书、土布等新场本土非遗项目,及古琴、古籍装帧、笔墨纸砚等国内优秀文遗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承办方上海御书楼文化传播中心,在新场深耕十余年,创办的“四库书房?新场雅集”文化客厅,成为新场镇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及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古籍专项基金)传统文化传习基地。同时,该团队还打造了“石笋书屋”公益文化空间,主持出版新场盐文化丛书,举办首届盐文化论坛等系列文化活动。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古籍专项基金主任刘鹤然说:“下一步,我们也会继续发挥好四库书房?新场雅集平台作用,为新场盐文化溯源、推广及新场古镇申遗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 杨林雨

文字 须双双

来源 浦东发布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