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国产支架创造奇迹,腹主动脉瘤患者微创手术迎来新机遇

随着国产支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创新出现在国产支架上,这也给国内血管外科发展带来了机遇。近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都在国产支架应用上有了创新,为腹主动脉瘤和腹主动脉夹层患者带来希望。

所谓动脉瘤,就是正常的血管壁发生病变后像气球一样膨胀起来,当这个气球膨大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破裂大出血导致死亡。临床上,直径超过5cm的动脉瘤就有手术指征,传统方式是开放手术,更换血管,手术创伤极大、围手术期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随着血管外科兴起,在病患血管内放置支架——相当于在患处血管内套一段“人工血管”,让开放手术变成微创手术,大大改进了手术进程。

仁济医院:国产分支支架升级“四开窗”

动脉瘤沿着腹主动脉扩张就是腹主动脉夹层。由于腹主动脉管壁内膜损伤,在高速血流冲击下内膜撕裂面积逐渐增大,而病变区域血管壁薄弱,一旦血管壁破裂,死亡率极高。于女士(化名)不仅有腹主动脉夹层,且夹层位置恰好位于内脏分支血管区域,不仅需要重建整个腹主动脉,同时还需要重建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

仁济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薛冠华决定迎难而上,通过开窗的分支支架重建内脏动脉。薛冠华介绍,原来用的进口支架就是一个完整的覆膜支架,需做手术的医生自行改装支架4个分支,重建内脏动脉。因为有4个重要分支血管,体外开窗需要缝合四个分支,光是改装支架就需花费1-2小时。而国产分支支架带来惊喜,薛冠华介绍:“国产的这个支架因为本身自带一个分支,我们用了两个这种支架套在一起,就相当于已经有了2个分支,体外开窗另外再缝2个就可以了,能够大大缩减手术时间,减少对病人的创伤。”

“四开窗”对医生的挑战难度很大,是血管外科最高难度、最为精密的手术。内脏区腹主动脉夹层腔内微创治疗如何重建内脏分支是对手术医生的巨大考验,要求医生对患者血管解剖结构、腔内治疗技术和各种器械性能熟练掌握。在这个总时长5小时的手术中,仁济医生团队完全隔绝了夹层破口,又重建了四个重要的内脏分支血管。术后,于女士24小时后便从重症监护室转至普通病房,术后48小时已恢复下地行走,腹痛症状明显缓解。

此次使用国产分支支架“四开窗”治疗高难度内脏区腹主动脉夹层,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有效重建了重要脏器血供,为复杂腹主动脉夹层腔内微创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东方医院:“中西合璧”自制ibd髂内动脉重建

69岁的郭先生(化名)有长期高血压史,通过体检发现腹部搏动性肿块,怀疑腹主动脉瘤,到东方医院南院血管外科王翔团队就诊。腹部增强ct检查结果,让大家都倒吸一口冷气,郭先生除了腹主动脉瘤直径已有7cm之外,还同时合并双侧髂动脉瘤以及右侧髂内动脉瘤。

王翔医师介绍,这位患者的肚子里有四个动脉瘤,就像挂着四枚子母雷定时炸弹,随时面临死神的威胁。“治疗上不仅要完全隔绝腹主动脉瘤和双侧髂总及右髂内动脉瘤,使它们不再有破裂出血的风险,而且要保住供应盆腔内脏器官唯一健康的左髂内动脉,避免出现盆腔脏器以及臀部肌肉缺血的手术并发症。”

关键难点在于:髂内动脉是从髂总动脉上发出的分支动脉,呈y形,常规的支架都是管状的直筒,要保留髂内动脉,就要使用y形的髂动脉分支支架(iliac branch device,ibd)。但国内目前商品化的ibd支架动辄近二十万元人民币,而且无法定制,对血管形态要求很高。患者是外地医保病人,经费有限。

王翔决定迎难而上,运用外科缝合技术,手术台上自制ibd支架,即用国产支架为主体,“嫁接”进口支架,取覆膜小支架修剪成合适的长度和角度后与大支架上的开窗缝合,自制成y形分支支架。手术结束后患者全身无刀口,仅在双侧腹股沟各有一个米粒大小的穿刺点,甚至不需要缝合。

责任编辑 杨林雨

文字 张琪

来源 浦东发布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