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创新人才“精准画像”?科创人才“早期”筛选、培养怎么做?
7月14日,由上海市教育学会、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问向实验室联合主办的“多维学生画像与科创人才的识别与培养”研讨会举行,来自上海、广东的20多位校长、教育专家出席会议。当天,问向实验室“科创人才培养科研实践项目”启动。
人才培养不是吃速食面,需要充足的时间;创新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涵养出来的……研讨会上,校长、专家金句频出。他们对科创人才的识别与培养有哪些思考?一起来看!
创新力培养需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看来,科创人才的培养不能只着眼于培养少数拔尖创新人才、只局限于科学上的原创,而要提升整个民族的创造性、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度和进取精神。
他表示,孩子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孩子个性化发展的关注,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创造适切的平台和机会,在挑战性机会中持续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掌握敏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他看来,五育并举是学生成长的基本要求,而个性化的发展则是天花板。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真正拥有培养创造人才的土壤,从根本上解决科创人才问题。
“中小学为孩子培养科创素养和习惯,搭建科创知识的基本架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健指出,目前亟需一个大中小衔接的系统化方案,搭建起科创人才培养的资源构建、人才选拔。
打造大中小纵向贯通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在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校长李元看来也非常重要。他同时强调,要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打造适切的成才之路,更好地发掘在某个学科学习上有潜质的孩子,并为他们提供学习的环境激励他们成长、成才。
“创新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涵养出来的。”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校长万飞介绍,学校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开发特色课程,探索科创人才培养。在他看来,科创人才的培养需要坚持“一种文化,三条路径”。一种文化即开放、多元的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尝试、允许犯错、宽容失败;三条路径分别是高适切、高选择的个性化课程,课堂教学形态和学习方式变革以及基于数据采集分析的个性化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不是吃速食面,需要充足的时间。”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肖朝云看来,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学校和社会应该给予孩子成长多一些时间,留给孩子多一些探索个性的空间,用宽容的氛围保护孩子的潜能,去相信和期待孩子的成长。
呼唤“科学”“精准”选拔机制
科创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个很“新”话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但目前在很多高精尖的科技领域,我国仍然面临着卡脖子问题。
究竟如何选拔创新人才,尤其是如何在早期实现优秀科创人才的选拔,似乎仍然需要探索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
在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首任会长吴颖民看来,通过“考试”筛选的传统选拔方式下,基础教育的培养方式追求标准答案,并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批判性、创新性、探索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创新选拔机制要更好地应用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利用数字技术,为早期实现优秀科创人才的选拔提供更多支持。
创造不同于创新,创新是从有到好,创造是从无到有。创新人才培养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高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延安中学校长李德元看来,人才选拔机制对于人才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眼中只有试题,但是不会解决问题,没有适切的人才评价标准和选拔标准,浪费了大量的潜在人才。”
“科创人才的培养,需要评价先行。”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校长万飞介绍,学校在2016年开发了一套智慧评价系统,十大模块,53个观测点,从培养目标,到学生画像,再到评价指标和课程开发,成为老师培优辅差的有力助手。“新技术条件下应用新工具,培养创新人才能够事半功倍。”
为科创人才“精准画像”,
科创人才培养科研实践项目启动
当天,“科创人才培养科研实践项目”启动。
这个项目旨在帮助科创联盟学校探索科创人才的培养路径,通过科创人才模型(简称“模型”)构建学生多维动态科创人才画像,实现人才的精准识别,为科创人才选拔提供精准科学的数据支持。
“科创人才的结构是怎样的,我们一直想把这个结构像西瓜一样切开看看。”上海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教授蔡丹在一项针对师范生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中发现,基础认知能力、社会情感能力、韧性和幽默感等因素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他的这一研究也成为此次模型的重要的理论支撑之一。
具体如何应用于人才的选拔和培育中呢?简单来说,基于科创人才模型收集的评估数据,可以结合学生发展的相关数据,比如心理健康数据、生涯发展数据、学生的家庭环境数据等生成多维动态的学生画像。教师可以借助多维画像数据决策,更高效地开展现有的教育教学工作。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