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市水环境、推进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绿色生态方法与灰色基础设施的有效结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充分发挥城市水体、绿地、道路、建筑及设施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净化和缓释等作用,能够平衡城市建设与水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综合提升、径流污染有效削减、雨水资源高效利用,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的目标。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虹口和平公园,看一看这里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哪些成效~
近年来,虹口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结合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在绿化建设项目中引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打造全新绿色空间。其中,和平公园作为上海市民心中的一座宝藏公园,承载着三代人的美好回忆,于2020年底启动改造,提升整体环境品质,实现生态韧性目标,为公园注入新时代活力。
和平公园鸟瞰
和平公园改造项目简介
和平公园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天宝路891号,始建于1958年,原名提篮公园,是一座以中国自然山水园林风格为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公园。公园辐射北外滩国际滨江及周边黄金腹地,区位条件突出。
项目遵循目标导向型的设计指引,设施的选择与布局以按需定量为原则,地块考虑整体指标平衡,通过改造利用原有管网和新增海绵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项目建成后可有效削减雨水径流、洪峰峰值以及初期雨水污染负荷,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并提升景观品质。
海绵技术设施应用
此次改造中,通过选用适宜海绵技术设施,优化各项工艺系统组合,形成了“景观湖体+调蓄管+透水铺装+植草沟”的组合方式,实现绿化带内雨水自然下渗和径流就地存储利用。
(一)湖体调蓄
景观湖体对城市降水的截留和积蓄作用,对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在暴雨来临时的负荷具有重要作用。公园水域面积约2.9公顷,湖面常水位2.5m,常规降雨情况下溢流水位2.8m,可新增湖体调蓄容积8700m³;极端气候下公园关闭,溢流水位3.1m,可新增湖体调蓄容积17400m³。此外,公园原有地下民防通道经加固、防水改造为调蓄管,与湖体连通,增加调蓄容积150m³;原有退序弹药库经加固改建后作为防汛设施储藏间。
景观湖体设置有生态水处理设施,采用以水下森林净化系统为主,生物操纵为辅的原位净化体系,处理雨水冲刷和径流带来的污染物。雨水经处理后可用于绿地浇洒、道路冲洗,超标雨水可溢流至市政雨水管网。
湖体调蓄及透水铺装
(二)透水铺装
为更好实现公园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此次改造地面铺装采用透水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城市排水和防洪压力,调节小气候,缓解“热岛效应”。同时,考虑到后期养护车辆的进出,部分路面采用高分子透水性混凝土,以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利于使用维护。
实景图+透水砖铺装示意
(三)植草沟
公园内增加生态水沟,利用植草沟蓄水减少地表径流,以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汇聚并吸收来自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净化雨水,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
植草沟
雨水调蓄技术简介
延伸阅读
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
渗:维持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慢行系统及绿地系统采用透水路面,增加雨水自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土壤和水体污染。
滞: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滞留在低洼绿地,从而缓慢汇聚,延缓形成径流高峰,从而有效减少区域内涝的形成。
蓄:尊重自然地形地貌,利用低势绿地、现状湿地,结合埋地式雨水收集箱及市政管网,在公共绿地进行雨水的蓄渗利用,实现部分绿地雨水浇灌。
净:通过土壤渗透,运用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对水质自然净化。
用:加强与水资源利用,通过渗透涵养,把水留蓄在原地,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后在原地加以合理利用。
排:采取人工措施把多余的雨水排到市政雨水管网。通过与城市化同步的分散式雨水管理方式(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自然循环。
来源:上海住房城乡建设管理
上观号作者:上海水务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