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贤,敬贤过去,“鱼”见未来▸艺行上海◂

艺行上海

走近贤文化

奉贤坐落于上海南部,南临杭州湾,北枕黄浦江,因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言偃曾到此讲学,乡民敬圣人先贤而得名“奉贤”,意为“敬奉贤人、见贤思齐”。

而今拥有千年历史的奉贤,作为五大新城之一,被列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这一古老的地名正以全新的姿态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上海文联”微信公众号的线下品牌活动“艺行上海”,近日以“走近‘贤文化’”为主题,由多位艺术家带领沪上文艺爱好者,“立足”奉贤新城,通过走访“上海之鱼”内的奉贤区博物馆、奉贤区规划资源展示馆,回首奉贤的历史文化,眺望新城远景,一起探寻奉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奉贤新城的中心位置,最具特色的莫过于金海湖这一地标,形似一条腾跃而起的金鱼,述说着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与对未来的憧憬期盼。“上海之鱼”由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拉瑞·奚伯斯设计,其灵感来自于中国人对于鱼的美好寓意,也是来自于这个地方本来的名字“龙潭村”,优美曲折的湖岸线勾勒出不同功能的区域,使得景观湖呈现金鱼形状,在此基础上进行面向未来的城市设施的延伸。

环抱于波光粼粼的金海湖,掩映在构思精巧的生态绿地……奉贤区博物馆、奉贤区规划资源展示馆就位于“上海之鱼”之中,并与区域内的其他建筑和中央公园共同构成新城蓝绿交融的生态核心。

“沧海桑田”本指一个地方原本是大海,后来变成了陆地,奉贤的成陆历史完全适用这个成语。一走进奉贤区博物馆“奉贤历史陈列厅”,上海市政协委员、奉贤区博物馆馆长、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张雪松通过巨大地球仪投影上奉贤海岸线的变迁,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奉贤陆地的形成,通过岸线更替,带领我们回溯奉贤的诞生。

张雪松说:“作为长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今天的奉贤也经历了一个生长过程。奉贤的海岸线最早形成于6000年前,取名为沙冈。这是自然形成的海岸线,是由海里面的贝壳砂堆积而成的。其东侧一条则是4000年前的海岸线,它在长江水和杭州湾的共同作用下,由海水里的贝壳积年累月而形成。奉贤最早的人类文化痕迹能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随后马桥文化、吴越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依江海之利,奉贤集聚人烟,商业日益发达,成为江南一方繁荣的城镇。而言偃“道启东南”的传说开始,奉贤历代圣贤相序,人文荟萃,凝聚成当前“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文化传统。

而另一常设展厅“海塘文化厅”则展示奉贤海塘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我国是历史上最早记载沿海筑塘的国家。奉贤位于钱塘江的出海口杭州湾北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奉贤潮汐盛长,历来潮患严重。奉贤海塘修筑启于唐宋,兴于明清,蔚为壮观,是江南海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海塘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奉贤区文联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本场活动全程导览嘉宾张斌表示,“堰存则兴,堰废则败”,沿海地区的开发离不开海塘的建设,有了坚固的海塘挡潮,境内海无大患,老百姓安居乐业,才使得奉贤逐步发展成为如今的江南名城,至今奉贤还保留着上海地区最长一段海塘——华亭东石塘,成为一道亮丽夺目的文化风景线。

如果说作为水利工程遗址,华亭石塘具有重要的历史遗产价值,那么滚灯就是奉贤海塘修筑的文化见证之一。奉贤滚灯是一种以舞灯为内容,集舞蹈、杂技、体育为一体的传统表演艺术,形成源于古代海塘的修筑,是当时民间的祭祀仪式的演变,使用的材料为筑塘的竹筐等工具,由戴着二郎神面具的人舞滚灯以求降伏水魔,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随着这项艺术的发展,奉贤的滚灯从原来的祭祀仪式转化为了一种文娱方式,每逢各种灯会、节庆或者是庆丰收、贺高升之日,庆祝活动中绝对少不了滚灯的身影。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滚灯出现了新的发展契机,从田头乡间的娱神仪式成为城市的文体活动。2008年,上海奉贤滚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奉贤滚灯的传承和保护当中。

此次参观现场,奉贤区文联原副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滚灯(奉贤滚灯)代表性传承人徐思燕与他的弟子就为爱好者们讲解并演示了滚灯。

滚灯由十二根竹条扎成,灯体主要由外球和内球两部分组成,内球固定在外球体中心,内装蜡烛,大球体还装有一只铁转销,舞起来火花四溅、流光溢彩,滚灯由此得名。一般传统的比赛或者表演用的滚灯有三十公斤重,是一个需要力量与技巧共存的活动。当然,除了传统滚灯,现在还开发出了各种体型更小、重量更轻的滚灯,让更多人能参与并喜欢上滚灯。滚灯舞的花样繁多,现场“缠腰”“脱靴”“金猴戏球”“鲤鱼卷水草”等动作的演示,赢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与掌声。

如果说奉贤区博物馆记录着奉贤的光辉过去,那么紧邻博物馆的奉贤区规划资源展示馆则连接着奉贤的昨天、展示着当下、畅想着未来。

奉贤区规划资源展示馆坐落于“上海之鱼”东畔,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布展面积约5200平方米。展馆内不仅全方位展示了全区发展的历史脉络,更以多种高科技立体化呈现奉贤未来发展蓝图。

2021年,奉贤新城作为上海2035和“十四五规划”重点推进的“五大新城”,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在上海“十四五”规划中,奉贤新城规划成为上海南部滨江沿海发展走廊上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和独特生态禀赋的节点城市。

奉贤区文联委员、奉贤新城规划建设推进办公室原副主任陈伟介绍说,奉贤新城借鉴中国古代“九宫格”城市建筑方式,用“格”为单位,通过水系、绿廊、道路,将城区分割成若干不同功能定位的区域;“十字水街、田字绿廊,九宫格里看天下,一朝梦回五千年”是奉贤新城的城市意象。

为避免近年来在城镇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千城一面”,奉贤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实施“知名策划规划、知名创意设计、知名艺匠工匠、知名运营管理”工程,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建造了一大批文教体卫民政项目。在规划馆的长廊里,罗列着奉贤的新地标们——从设计迪拜棕榈岛的著名国际设计大师拉瑞主持设计的奉贤新城的城市客厅“上海之鱼”开始,日本新生代设计师藤本壮介设计的奉贤区博物馆,由法国建筑大师何斐德领衔的团队操刀的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隈研吾团队设计的传悦坊,世博会中国馆的主创设计师、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设计的言子书院,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师常青设计的龙门阁……国内外大师的精品力作遍地开花纷纷落地奉贤,成为诗和远方的打卡地。

另一方面,奉贤也深度挖掘自身的人文历史魅力。无论是依托江南水乡底蕴打造的南桥镇的“南桥源”,修缮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园林建筑沈家花园,以鼎丰酱园改造的“能闻到酱香味”的文创园区,还是海国长城、冷江雨巷、青春万岁、明城新月、上江南、三官堂这些文化记忆的重塑,奉贤新城围绕新江南文化发展目标和标准,呈现面向未来的城市文化公共空间,构筑大自然与人文新景观互相交融的新江南风情。

站在规划馆屋顶平台,一览“上海之鱼”内的美景,由衷让人对奉贤的未来充满期待与想象。短短半日的参观,只是初步领略今日奉贤的风采。相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奉贤新城将继续发扬“敬奉贤人”之名,以日新月异的崭新的姿态,成为南上海一道靓丽风景。

-end-

文编 | 忻颖

美编 | 音云

现场摄影 | 金玲

上观号作者:上海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