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源】话匣子
【编辑】程小程
【本期责编】蓝爸爸
【本期编审】shining灵感
202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运营30周年。从酝酿到筹建、从试验到起步、从一条线到一张网……历经三十年发展,上海已拥有20条线路,线网运营总里程达831公里,领跑全球。
5月26日起
连续推出17篇
《上海地铁口述历史》系列微信
通过17位带领上海轨道交通
走过重大历史转折
和发展阶段的“一把手”
权威专家前辈
及各专业领域代表性人物
共同回顾上海地铁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
三十年荣光岁月!
沈秀芳,1991年12月调入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担任院长。曾担任上海市女工程师联谊会理事长、上海市女企业家协会秘书长、副会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学会防排水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临危受命的女院长
在中国的隧道工程和轨道交通界,沈秀芳是一位少见的女性院长。她在担任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隧道设计院”)院长的十多年里,使隧道设计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也深入参与和推动了上海的轨道交通及隧道建设。
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65年的上海市隧道工程设计院,有着辉煌的历史。它是从事隧道、轨道交通设计、给排水、道路、桥梁、建筑、装饰、勘察和测量等专业的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也是国内唯一从事软土隧道设计研究单位。老一代隧道人20多年的艰苦创业,打破了外国专家所谓“上海的软土地不适合建造地下隧道”的观点,设计的上海打浦路越江隧道,更是填补了我国水底公路隧道的空白。
然而,到了我国经济体制转换初期,隧道工程设计院虽然集中了隧道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但和当时大多数研究机构一样,仍摆脱不了“任务靠下达,分配大锅饭”的被动局面。特别是1991年前,由于经营机制不活,任务严重不足,导致经济效益低下,职工队伍人心涣散,技术人员严重流失。
沈秀芳临危受命、担任院长。面对困境,初任院长的沈秀芳思绪万千。她认为,首要任务还是要发展。只有发展了,有任务做了,摆脱困境了,人心才能够稳定。可是如何发展?因此,沈秀芳提出了“四个依靠”:一是要依靠上级单位的支持,二要依靠兄弟单位的支持;三是要靠全院的员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四是靠自己兢兢业业、廉洁奉公。
为了了解院里的困难到底在哪里,沈秀芳决定坐下来,与员工促膝谈心。有时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晚饭干脆用饼干代替。这样的深入交流,几乎涉及到全院所有270多名职工。
经过深入调研谈话,沈秀芳发现,隧道设计院的人才基础很好、能人很多,且在业务上有追求,但是由于一些历史遗留原因,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不高。
如何进一步提升员工的积极性?沈秀芳决定,改变隧道设计院过去“坐等任务”的经营作风,转为主动出击,捕捉每一个经营信息,积极拓展市场。
在沈秀芳的带领下,隧道设计院立足隧道工程,积极向市政道路、排水、建筑等相关领域拓展。她带领队伍北上哈尔滨、南下深圳、西达二郎山,亲自参加和负责多项重大工程的招投标工作,由此打开了经营工作的局面。
同时,沈秀芳尝试引入竞争机制:不同的项目由不同的人负责。“我们让不同地方的各个项目都安排不同的负责人,通过合理的竞争机制,看项目的最终服务质量和效果。这样让一些‘嘴上能干,业务上不能干’的人主动退了下去,让一些真正有事业心的、能干的人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才能。”
在此基础上,沈秀芳还提出了“顾大局,讲团结,比贡献,出效益”的方针。渐渐地,隧道设计院的风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追求卓越”“为用户提供一流的勘察设计产品和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
以技术创新抢抓机遇
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沈秀芳带领团队审时度势,在1997年把“上海市隧道工程设计研究院”更名为“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并搬迁至新办公大楼,主业也由隧道工程扩展到隧道工程与轨道交通,为企业打开了通向广阔天地的大门。
在沈秀芳看来,一个企业要发展,关键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基于行业特点和上海隧道院发展战略需要,她果敢地提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的科技创新理念,通过科研、开发、合作、引进等各种手段,掌握隧道工程、轨道交通的关键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城市建设及本行业市场需求的调查,沈秀芳和团队清晰地认识到,传统盾构法隧道单管2车道已不能满足未来交通增长的需求,多车道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因此,通过超前研究、开展国际合作,隧道设计院成功攻克了沉管隧道设计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宁波常洪隧道、上海外环越江隧道向6车道乃至8车道沉管隧道的跨越,其中,8车道的外环隧道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正是以这种超前的眼光,隧道设计院成功地抓住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交通建设的大发展机遇,迎来了企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同时,在轨道交通方面,沈秀芳也带领团队开展防水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开发及研究,比如开展地铁2号线区间隧道衬砌接缝弹性密封垫研究。她以地铁2号线为契机,将院内有效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了轨道交通设计从单体工程向总体设计的跨越,为确立隧道设计院在上海市和国内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领域里的优势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沈秀芳的组织下,隧道设计院先后完成了延安东路复线隧道、地铁1号线施工图设计、地铁2号线预可至施工图全过程、合流二期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设计。此外还有在深圳、南京、广州、哈尔滨、苏州、武汉等地的地铁工程,初步确立了在隧道工程和轨道交通设计咨询领域的国内品牌地位。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隧道设计院用一年时间实现了产值450万、利润150万,而后实现技术经济指标连续三年翻番,并保持稳定增长,企业由此摆脱了困境,人心开始稳定。
“企业要发展,还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提升。”沈秀芳说,设计是工程的灵魂,没有优秀的设计,就不会有优质的工程。特别是总体设计单位必须要有行业领先的整体技术、独有的核心技术和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支撑。
因此,沈秀芳确立了全院 “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激励关键人才、储备发展人才”的人才工作方针,把优秀的青年技术骨干送到重要岗位和境外培养深造,加强职工业务培训,与国外同行、高校、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和交流,完成全院技术和管理队伍的新老交替,实现了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层次大大提升。
她还采用“柔性引进人才的方式”,在院内设立 孙均院士研究室、刘建航院士研究室和俞加康设计大师工作室, 充分发挥国内高级专家的智囊团作用。
以质量长效控制创立品牌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工程界公认的信条。“无论是隧道还是地铁,安全都是第一位的,不能什么创新都马马虎虎地用上去,因此,我们也在积极推进技术标准的制定。”沈秀芳说。
从1992年起,沈秀芳提出“科技兴院,质量第一”的技术质量管理目标,大力加强对科研工作的质量管理。
为了建立质量控制长效机制,隧道设计院制订各级质量责任制和定期考核制,明确各类岗位职责和人员资质要求,严格校审制度,杜绝不合格品出院。同时,加强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及质量体系有效性检查,下达质量记录随图运行规定,实行质量考核与奖金挂钩,对发生严重不合格的项目和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制。
为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沈秀芳在勘察设计行业较早提出引进国际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体系,1998年通过了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sac)的认证。2001年5月,在上海市勘察设计系统内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包含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产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等方面要求。
此外,她还借鉴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及时成立了隧道工程和轨道交通两个总体办公室,对各大项目的组织、技术、质量等实行规范管理,使该院得以同时承担十余个隧道和轨道交通项目的总体设计工作,既提高了效率,也保证了设计水平、质量的统一。
上海地铁走过了三十年。作为一名老隧道人,沈秀芳从1号线开始就见证了上海地铁的一步步发展。“上海地铁从1号线开始,从技术、设备、运营服务和管理上都是在行业比较领先的。”沈秀芳期待,如今迈向超大规模网络的上海地铁,能在技术创新、安全营运管理等方面再上一层楼,为市民乘客带来更便捷、更安全的出行服务。
上观号作者:上海地铁shmet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