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案例】打造“崇明大米”地理标志,擦亮绿色农业“金字招牌”

崇明滨江临海的自然环境、水清气洁的生态基底、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资源,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上海的“米袋子”“菜篮子”,崇明以占上海1/5的陆域面积,贡献了全市地产农产品的1/3。

在近日举办的2023年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商标和地理标志品牌论坛上,崇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徐慧泉介绍了“崇明大米”的发展历程。

2007年起,为了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满足高品质生活需要,崇明积极推动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目前,已拥有“崇明白扁豆”、“崇明白山羊”、“崇明金瓜”、“崇明水仙”、“崇明香酥芋”、“崇明老毛蟹”、“崇明大米”和“崇明黄杨”8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崇明老毛蟹”和“崇明老白酒”2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其中,崇明大米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已有稻谷种植;种植规模较大,当前稻谷种植面积27万亩,每年年产稻谷15万吨、大米10万吨;品质十分优良,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培育和改良,崇明大米香味浓郁、口感软糯,崇明北湖基地、“东禾九谷”基地生产的大米曾获日本谷物检定协会最高等级——“特a”级认定。崇明产的越光米可与日本原产地媲美,已进入精品高端超市city'super。2019年,“崇明大米”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首批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品牌估值24.8亿元。

近年来,崇明区围绕“崇明大米”地理标志的保护、运用和品牌建设,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围绕扩规模,推动地理标志授权使用。大力推广“崇明大米”种植标准,推动地理标志品牌授权使用。目前,核准使用的市场主体已从2019年的4家增至18家,“崇明大米”种植规模从2万亩增长至5万亩,产值从3600万元提高至9000 万元。还有21家正在申请中,届时“崇明大米”产值和附加值将大大提升。

二是围绕提品质,夯实地标产品基础建设。在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崇明米业集团选择品质优良的新品种,推进订单式生产,不断扩大崇明大米的市场影响力。选派农技人员赴日本学习交流,加强与上海交大、上海市农科院、华东师大等高校院所合作,加强科技创新,培育稻米优质品种。2020年,崇明现代农业园区被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认定为上海市首个地理标志类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园区进一步严格把控原粮品质、生产加工、包装销售标准,确保“崇明大米”的品牌价值。

三是围绕强供应,拓展地标产品市场链条。成立上海崇明大米产业协会,构建“崇明me道”官方销售平台,推出“优农三兄弟”区域公共品牌并对接盒马、叮咚等销售端,探索建设线下崇明优质地产农产品体验中心、专区和无人售货柜等营销网络。今年4月28日,在静安区举办了“2023助农惠农,崇明me道进社区活动”,现场包括崇明米业集团在内的四家公司与72家渠道商完成签约,签约额达到5.28亿元,进一步打通产品直供直销渠道,提高崇明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是围绕保权益,强化地理标志使用监管。2022年,为进一步加大对“崇明大米”地理标志的保护力度,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将“崇明大米”纳入《上海市重点商标保护名录》。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对线上平台与线下销售渠道同步管理,加强大型电商平台经营者的指导服务,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保护“崇明大米”地理标志专项行动。近两年查处直接侵犯崇明大米地标专用权案件5件,办理相关案件7件,构建了健康可持续的特色产业发展生态。

五是围绕树品牌,加强地标产品宣传推广。出台《崇明区知识产权资助办法》,对“崇明大米”等地理标志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过程予以支持,充分释放地理标志品牌效应。积极挖掘崇明农事习惯和乡土文化,依托进口博览会、中国花博会等大型展会活动,五五购物节、上海旅游节等品牌节庆活动,环岛自行车赛、长江马拉松赛等体育赛事活动,加大“崇明大米”等农产品展陈和品牌宣传力度,讲好地理标志产品历史故事。

供稿:崇明区知识产权局

编辑:翟泽

(如涉及版权或其他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告知。)

上观号作者:上海知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