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打造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陆家嘴水环串起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条滨水步道,沿着张家浜和洋泾港,先由西向东,后从南至北,逆时针蜿蜒,且两端连接黄浦江滨江步道,构成一个横卧的“o”字形。这,就是浦东新区陆家嘴水环。

陆家嘴水环是浦东新区重大民生项目和民心工程,于2021年12月23日动工,去年年底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实现了12.5公里的滨江步道全线贯通。目前,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实现景观提升。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理念,体现在陆家嘴水环的功能——以更高品质的滨水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良好的观光、休憩、运动、交往等功能,同时展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全线贯通 水环成型

家住洋泾街道华阳苑小区的殷老伯,在小区内居住了二十多年,之前和老伴散步都要跑到马路边上。如今有了陆家嘴水环,两人走出小区就是洋泾港,沿着亲水步道一边遛弯,一边还能欣赏河景。

“我们两个人都80多岁了,有了这个步道,散步的环境好太多了,从小区一直能走到浦东大道。”殷老伯说,“听说这个水环另一个方向也能走到滨江,还能沿着滨江走一圈。”

相比殷老伯所描绘的,陆家嘴水环有着更为丰富的概念、作用和意义。它是陆家嘴—世博单元空间规划结构“一轴一带二廊双环”中的一环,由单元内主要河道——黄浦江、张家浜、洋泾港组成。

对标苏州河提升改造工程和黄浦江东岸提升改造工程这两个“一江一河”贯通工程,陆家嘴水环工程不仅是滨江贯通向内陆腹地的延伸和渗透,也希望成为浦东新区滨水空间贯通工程的标杆。

工程以“小改造、大优化”为原则,遵循“亲近自然、步行即可;生态提升、蓝绿共融;因地制宜、注重细节”的要求,重点聚焦水环一期“全线贯通”和二期“品质提升”任务,建成一段,开放一段。

去年年底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实现贯通后,陆家嘴水环真正“成型”。水环全长12.5公里,沿着张家浜和洋泾港,经过塘桥、潍坊、花木、洋泾四个街道,将包括陆家嘴在内的城市中央活动区环绕起来,还串联起花木—龙阳路城市副中心,以及塘桥地区中心和洋泾地区中心。

看似简单的“贯通”二字,背后是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付出。一期工程的主要内容是打通16处堵点和12处断带,还要秉持避免管线搬迁、保护河道过水断面、有效利用桥下空间的三大原则。

光是“解决”这些堵点和断带,就让设计方和施工方绞尽脑汁:打通堵点,采用了桥下清障、搭建水中桥或浮桥、桥上平交等策略;连通“断带”,则采用了既有步道协商贯通、新建步道双侧贯通、产权到河单侧绕行等策略。

水环沿岸,地形不同,桥梁也有高低。不同堵点,都要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策略。例如,浦东南路桥虽然桥下杂乱,但桥下净高满足2.2米的净空要求,因此采用了新建桥下步道的贯通策略;浦明路桥下没有陆地可以贯通且桥身位于水闸外侧,水位无法控制,只能采用平交贯通的策略,在现有道路上设置斑马线和交通信号灯。

横跨张家浜的东方路桥和罗山路桥,因为桥下净高都不够,所以只能采取“桥下搭桥”的方式。不同的是,东方路桥下采用了“浮桥”,而罗山路桥下采用了“水中桥”。

“浮桥”容易理解,就是在河面上向外延伸,搭建一座新桥。“水中桥”,则有点特殊。负责方案施工的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冬介绍,由于桥下净空不够,因此下挖了0.5米,岸边配上了透明玻璃,水位上来后,行人路过,如同走在水中一般,因此取名“水中桥”。

“其实,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处,一方面是施工场地比较狭小,另一方面则是桥底下施工,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好原来桥身的结构,同时还要搭好围堰,对水下的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他说。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12处断带的连通,同样各有千秋,且背后有着一个个故事。故事中透露的,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真实写照。

华阳苑小区的断带连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位于洋泾港边的华阳苑,坐拥景观河道,由于“产权到河”,形成了河岸断带,给打通步道带来了阻碍。

华阳苑小区所在的洋泾街道羽洋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吕芳介绍,根据规划,小区的红线并不是在河边,“但小区建成后,小区到河边的这块区域里设置了15个车位,在居民的认知里,这块区域就属于小区,有一个误解。”

居民的停车需求要满足,“断带”也要连通,怎么办?水环工作专班带着设计方,与街道会同小区居委会、业委会、居民代表几经协商,多次更改方案并征询意见,最终确定,在围墙外新建2米宽的水上步道。“这样一来,‘断带’连通了,居民的停车位也得到了保留。”吕芳说,“过程中,我们召开过业主大会,也多次联系设计单位到现场为居民答疑解惑。”

花木街道仁恒河滨城和清水园的“断带”,其实河道两侧已建有临水步道,不过是在小区内部。经多次与社区沟通,最终得到了居民区的理解和支持,将这段“专属”步道纳入水环步道系统,向除了小区居民以外的市民开放,并增设了浦东绿道统一的标识。

作出“牺牲”和“奉献”的,还有不少企业和单位。例如,位于杨高南路至锦康路的张家浜边上,有一片占地4549平方米的绿地,由保利集团负责落实方案设计和建设,建成后将移交给政府管养,作为水环的一部分。据悉,该绿地建设已经启动,预计今年6月建成。

水环建设,有着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建设方案既要体现不同受众面的需求,又要展现不同区域特色。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问计于民成为了一大特色,设计方和施工方配合相关街道,建立宣传、告知的公众参与机制,将建设方案发送给四个街道广泛征求居民意见。

建设过程中,施工方不仅配合街道开展水环周边环境治理工作,以及沿岸桥梁管线清理和涂装,还“顺手”帮居民解决了不少历史遗留问题。

例如,杨高中路桥下的水环步道,连接着仁恒河滨城和清水园等小区,不远处有一条便道通往9号线芳甸路站,相比小区其他出口,能节省不少时间。

“之前这条便道路况不好,相当于一条烂泥路,遇上下雨天之类的恶劣天气,居民通行存在安全隐患。”花木街道联洋第五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马文妮说道,“于是,趁着断带贯通,我们向新区生态环境局提了建议,是否能够修缮这条便道,结果得到了采纳和支持。”

如今,不少居民得以通过修缮的便道前往地铁站,省去了不少麻烦。居民金先生说:“这条便道修好以后,对我们来说起码能节约十分钟时间,相当方便。”

四季有景 三季有花

水环,是人民的水环。建设之初,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就提出要求,“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把更多的公共空间留给人民的开放共享理念,向社会公众提供高品质的滨水公共空间。”

在一期工程中打通的一个个桥下空间,已经通过不同形式,发挥出“为民服务”的功效。例如,杨高中路桥下空间配备了健身器械,以及一面可供儿童体验攀岩的墙面,形成了趣味性的多元健身体验。

昌邑路桥下空间则延续了黄浦江滨江文化范围,与民生码头的艺术气息相融合,同样植入儿童游乐的功能,打造了复合型的艺术体验空间。在这里,混凝土地面有了蓝黄相间的底色,配上一个个卡通形状的儿童摇摇椅,以及玩沙坑、小蹦床,成为了周边居民带孩子活动嬉戏的好去处。

而在张家浜开元曼居酒店附近的一片绿地,则改造成了拼图花园,契合商务人群及周边居民区居民的需求,营造了一个安静舒适的人文阅读空间,成为商业用地作为公共绿地开放的示范点。

如果说,水环一期贯通工程基本满足了市民步行亲水的需求,正在进行的二期水环工程则将打造更高品质的滨水公共空间。根据规划,二期工程建设将完成91个滨水景观带节点的提升、打造6个口袋公园、新建1座水舞桥,优化5个桥下空间布局,新建或改造9座驿亭,改建3座码头,并配备城市家具、标识标牌等便民利民的公共配套设施。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专业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钟律介绍,随着二期工程的实施,水环涉及的各个街道都会有多个空间节点,或是服务周边商务楼的白领,或是服务周边的社区居民,以小微花园的形式,构建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景观架构。

包括绒绣园、泾羽园、秘境花园在内的6个水环内的口袋公园,是二期项目中的亮点。每一个口袋公园,都与附近的特色元素相呼应。位于花木街道迎春路边的秘境花园,由于紧挨着科技馆,将打造成城市绿色科普空间微平台,用“蛹”艺术廊架、“昆虫旅馆”、昆虫装置、探秘木桩步道等设施,形成自然科普教育的“秘境花园”。

水舞桥效果图

根据规划,二期的景观提升有望在今年6月完成。而作为水环最大亮点的水舞桥,则有望在今年12月作为“压轴大戏”与市民见面。

洋泾港与张家浜交汇处,拥有优越的景观条件。以“c”字型跨越两条河道交汇处的水舞桥,以“碧水微澜、舞光弄影”为设计理念,整个造型犹如舞动的飘带悬浮于水面之上,简洁而灵动。

人民水岸,活力水环。在不久的将来,竣工后的陆家嘴水环将作为“幸福环”提供文化赋能、“生态环”展现蓝绿交融、“能量环”流露全时段活力,让浦东成为充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最佳居住地。

来源:浦东发布

上观号作者:上海水务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