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这门课,如何让留学生爱上汉语学习

明天(4月20日)

是“联合国中文日”

在复旦

留学生怎么学习汉语?

是跟读“一把把把把住了”

还是临帖“一、丨、丿、ㄟ”?

一门受欢迎的汉语课

要讲语言,还要讲故事

靠老师传授,更靠学生互动

近100%的课程认可度

是如何做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

这门课是复旦入选的

2022年度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之一

在“联合国中文日”来临之际

看复旦这门课

如何让留学生爱上汉语学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高级讲师王蕾的

“留学生高级汉语ii”课堂

互动与合作

“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今年春季选课开始后,王蕾主讲的“留学生高级汉语ii”选课人数迅速满额。来自日本的留学生川村清香选课失败,只好向教务处提交了一条语气恳切的申请。

“询问了好多留学生同学,说老师的课有许多小组讨论,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可以积极参与课堂,我想这种丰富的课程是我一定要参加的!”申请理由中这样写道。

互动与合作贯穿于这门课的始终。每年开学第一课,王蕾就会跟学生们强调,“这门课,不是带着耳朵来就可以了,而是要全身心的投入。师生互动、生生合作,都非常重要。”

这门课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大量的小组合作。有别于常见的分组方法,王蕾会在学生们抽签分组的基础上,依据汉语水平、性别比例、国籍、性格等做出调整。让汉语水平高的学生和汉语基础弱的学生一起组队,让活泼的学生和害羞的学生一起组队,这样就能实现生生互助,把合作性学习的优势最大化。

每次上课铃打响后,王蕾都会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开展5分钟左右的热身讨论,再选几个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这门课上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是,“下次再请你们分享,好吗?”

热身讨论的话题很简单,背后却有王蕾的众多巧思。话题既要与当天的课程主题相关,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现实;又要与学生们的生活体验相关,让大家有话讲、愿意讲。比如,上“环境保护”主题的课程时,王蕾会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去讨论“怎么样的生活方式是绿色的?”

与传统的单向授课的汉语课堂不同,“留学生高级汉语ii”的课堂更加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氛围总是十分愉悦轻松。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王蕾则会走到每个小组中间,参与讨论。

除了分组对话,王蕾还会通过小组报告、反复问答、生词游戏、快问快答、小组辩论、书面调查、口头调查、复述接龙、合作自学、病句共改、情景表演、任务重组、讨论归纳等18种合作性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

从2016年开课时的10多人,到现在的30多人,这门课的规模越上越大。

“上了王老师的课之后,我一定程度上能理解为什么选她课的人这么多。这是我上过的汉语课里,个人感觉体验最好的一门。”来自加拿大的2019级管理学院留学生华心瑞说道,“因为这门课的互动性比较强,有小组讨论、发言环节。另外,王老师有一种个人魅力,她可以带动班级同学的情绪,让课堂氛围变得很有激情、很有活力。”

话题与故事

实现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

“留学生高级汉语ii”的学生们来自世界各国,怎样才能让大家了解真实的中国?学生们在复旦大学攻读的专业遍布文理社工医,怎样才能让这门课对大家都产生吸引力?

面对同学们多元的文化与学科背景,王蕾选用了内容导向教学法。她精心择取教材内容,以网络时代、经济全球化、环境保护、教育热点、人口迁移与文化、人口政策与社会发展、生活新方式、商业文化的渗透等八大社会焦点话题为主线,凸显前沿性、时代性和思政目标。

这些话题可以放到世界各国的语境中讨论,学生们有亲身体验,有既往思考,参与讨论的愿望自然强烈,汉语学习的兴趣自然高涨。

这门课上,学生们可以畅游在东西方文化中,收获许多关于中国、关于世界的崭新认知。比如,通过“环境保护”课时,学生们对中国的环境保护政策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对中国经济增长兼顾绿色环保的发展战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限塑令”“垃圾分类”等政策,既写在老师的演示文稿里,也落实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

围绕八大社会焦点话题开展教学,能让各科学生都找到自己专业中比较擅长的部分,王蕾会专门请这些同学做分享。

比如,请生物学专业的同学就“环境保护”话题做分享,请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就“经济全球化”话题做分享,请法学专业的同学就“生活新方式”话题做分享……“这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种启发,他们会觉得‘我学到了别的方面的东西’。”王蕾这样认为。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学生们的学习目标并不仅仅是通过某个等级的汉语水平考试,而是了解真实的中国。因此,这门课的宗旨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此前,跨文化的课堂里,老师喜欢带学生们包饺子、做中国结。“这些活动容易忽略他者的角度,忽视学生们的思考。”王蕾分享道,“应该重视他者,重视共情。只有在世界民族之林里传播中国文化,才能保证传播的有效性。”

为了达成课程宗旨,王蕾每年都会更新教学内容。2020年流行的“逆行者”等网络用语,被添加为“网络时代”课时的教学词汇;2021年出台的“双减”政策,被纳入了“教育热点”课时的讨论话题……

作为“讲好中国故事”岗位上的一颗小小螺丝钉,王蕾希望自己能做讲故事的人、传播故事的人,让学生们做听故事的人、思考故事的人;希望自己能帮助学生们去了解现代化的中国。

自主与自觉

线上线下1:1混合式教学

这门课的另一特别之处,在于线上线下1:1混合式教学。“留学生高级汉语ii”每周两次课,一次线上自学,一次线下授课。

混合式教学中,线上与线下的目标、知识点和任务是相互贯通的。其根本目的都是围绕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等学习内容,进行由浅入深地获取至产出的整个流程。线上重在初步获取和材料储备,线下则重在深加工和高效产出。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控自己的学习进度。”2018级新闻学院韩国留学生孙圣贤表示,“因为它是线上的课程,如果有不懂的部分,我们可以反复、随时地看。”

基于线上平台,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习的时间空间自由了,作业的完成情况也更加可视化。老师可以通过设置进度条、后台数据查看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记录,并统计完成比例及情况。

在最终打分时,王蕾会将这些学习记录作为重要参考。“这门课不光要考察同学们的汉语水平,还要看大家的投入程度。”王蕾介绍道,“课后作业是不是认真去做了,小组作业的工作量是多少,这些在线上平台都能看到。只要大家按时观看线上视频,积极参加线下讨论,哪怕期末考试的成绩不理想,最终通过也是没问题的。”

线上,王蕾加入各个小组的群聊,及时解答学生们的困惑;线下,王蕾将讲台让给学生们,悉心评点大家的发言。充分利用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优势,担任幕后策划的角色,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调控课堂活动的节奏,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导演”和“演员”——这就是王蕾最理想的教学状态。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许文嫣

图       片

张怀艺

责       编

赵天润

编       辑

苏佳怡

上观号作者: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