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闹钟惊醒对身体有多大危害?医生这样说…… | 微健康

编辑:晴晨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大早被闹钟惊醒,心脏吓得怦怦跳,身体瞬间变得酸软无力,很长时间才缓过来。其实,这不过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但久则生变,会损害身体健康,为何这样说?

从西医角度而言,深度睡眠中突然被闹钟叫醒,很可能引起人体应激反应,对于心血管是一种强烈刺激,严重者还可能引起心律失常;而从中医角度来说,“惊”会伤肝,“恐”会伤肾。

也有研究显示,人体从睡眠状态过渡到清醒状态时,心跳、血压、体温、呼吸频率、脑电波都会发生变化,呼吸会从每分钟16次提高到每分钟24次,心跳每分钟加快10次,脑电波从每秒8次提高到每秒30次。如果这种变化是突然发生的,比如突然被闹钟叫醒,将可能使人产生心慌、情绪低落、感觉没睡醒、强烈悬空感等异常不适。如果在深度睡眠中被突然唤醒,那么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严重受损。

危害还不小,为什么会这样?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牟晓冬解释说,人被叫醒了,但是你的身体还没有做好醒的准备,这个落差就可能导致你深刻地意识到,你的身体突然出现了反应。状态很好,正常醒来开始工作;状态不好,可能叫不醒你,或者把你吓一跳,也就是我们说的被闹钟吓出毛病来。

长沙市第四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主任医师李湘胜说,睡眠有深睡眠和浅睡眠两种状态,处于深睡眠的时候,心跳、血压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在深睡眠的情况下被突然吵醒,血压、心率和肾上腺素分泌会迅速上升,如果患有心血管方面的慢性疾病,长期反复的刺激会给心血管带来压力,增加高血压和心脏病并发症风险。

看来,长期被闹钟惊醒的确会危害到身体健康,而且还有可能出现并发症。不过,对于上班族、学生来讲,平时工作、学习压力大,休息不够,按时起床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平时只能靠大分贝的闹铃声才能叫醒,所以有没有好的办法避免被“惊魂”呢?

规律作息。别熬夜,每天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段休息,保证睡眠时间,调整自己的生物钟,让自己在早晨自然醒来。

选择柔和的铃声。为避免被惊醒,减少对脑部的刺激,闹钟设置建议选择柔和的铃声,比如舒缓的音乐,或清脆的鸟鸣、细微的流水声等自然界声音叫自己起床。注意尽量调小音量,在晨间逐渐唤醒大脑,减小起床压力。

闹铃设成“渐强”。将闹铃设成“渐强”模式,让铃声从轻柔逐渐过渡到正常,从而减小起床压力。

闹钟放置远处。把闹钟放到离床远一点的地方,闹铃响的时候迫使自己起身,等走过去后可能就意识到自己已经起床了。

阳光“叫醒”你。晚上睡觉拉窗帘时,可以留出一点空隙。等到第二天天亮,光线照射进来,血清素会使身体的代谢加快,你的身体会自动提醒你,太阳“晒屁股”了,这是最健康的起床方式。

让家人轻抚唤醒。对于那些睡得较深,不容易被叫醒的人,家里人可以轻抚他们的肢体,轻声温柔地呼唤叫醒。

还有一种错误的习惯,就是有的人担心早晨起不来,为自己设置了多个闹钟,闹钟一响,激灵一次,发现还能再睡会,躺下继续睡,闹钟再响,又惊醒一次……经过几次轮番轰炸后,终于疲惫不堪地起床。

其实,被闹钟反复惊醒危害更大。据统计,超过20%的人会设置一个以上的闹钟。然而,这种断断续续的睡眠只会让头脑变得更加昏昏沉沉,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在反复惊醒之后体内腺苷含量上升,会使人感到愈加困倦,这样可能会导致慢性疲劳。

李湘胜医生推荐了一种好的起床法,即“三一法则”,也就是三个“一分钟”法则:闹钟响过后不要马上起床,在床上先躺一分钟,这一分钟什么都不做,就是看着天花板,或者回忆一下昨晚的梦境;起来后靠着床再待一分钟,因为这时整个人还不清醒,突然下床容易血液上涌,这一分钟之内你可以考虑一下,一会儿是先刷牙还是先洗脸;最后一分钟双腿下垂,脑袋低垂,这是最后的醒盹时间,抖抖腿,稍微活动一下,基本上就清醒了。

参考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江苏电视台、长沙晚报等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