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
随风摇曳的艺术作品,婉转悠扬的江南笛曲,春和景明,万物昭苏。3月25日,在奉贤区四团镇大桥村乡村振兴实验基地,sea-hi!论坛会场座无虚席。
“田园筑梦,乡遇美好” 在2023年第一期(总第22期)sea-hi!论坛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顾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李京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城镇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郭海鞍,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发起人和策划人、瀚和文化创始人孙倩,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规划设计分院规划总监、乡村责任规划师沈高洁、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乡村规划处处长顾守柏分享了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和思考,共同探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论坛现场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宝静、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会长杨东援教授、委员戴星翼教授和杨贵庆教授,市规划资源局、市规划院、奉贤区农委、奉贤区四团镇的领导,以及媒体朋友和网上报名而来的观众,出席了本次论坛。本期sea-hi!论坛由smg东方广播中心首席节目主持人秦畅主持。
美丽乡村的价值发现
李京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顾问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建设“美丽乡村”,不是为了美而美。虽然每个人对美的价值取向不同,但真正美的事物一定会引起共鸣。
乡村的“美”首先是人类利用自然元素创造出来的和谐之美,是通过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多元价值实现的。在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双向需求的时代,将会给乡村的发展带来诸多机遇,进一步丰富乡村的产业结构,为乡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为“美丽乡村”注入更多的新元素。但是如何将这些新元素有机融入美丽乡村的建设,在继承传统农耕文明智慧的同时,使美丽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因此,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美的建设过程,更是美的发现过程,这个过程不但可以延伸乡村的产业链,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农民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增加自豪感,积极地投入到美的发现和创造中去。
陪伴与深耕:乡村微介入实践与文化复兴
郭海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城镇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十年前,作为建筑师,我开始走入乡村,走过1000多个村,在20多个村开展实践。我们用耐心的态度,微介入的手法,长期陪伴,像“扎针灸”般从一个个点位上治愈乡村。
江苏祝家甸村,我们深耕8年,以村庄的一座古砖窑为介入点,结合政府、村民、游客的需求,挖掘砖窑空间,逐步增加会议室、咖啡厅、餐厅等功能,在周边建设了民宿等项目。昆曲发源地西浜村,我们用现代的材料表达传统,用现代形式带动昆曲表演创新,让昆曲在600年前诞生的地方再次响起。
地域型艺术节的实践路径
孙倩
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发起人
瀚和文化创始人
“大地艺术节”本质上是一项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以文化艺术带动地域振兴的系统工程。艺术在大地艺术节中,是介质、工具和方法,是释放本地价值的放大器。
中国的“大地艺术节”,是基于本土文化、国情、社会发展需求的探索,用国际经验加上本土创新讲中国故事,助力乡村振兴。地域创生需要持续的文化挖掘才能更有魅力;让艺术赋能本地产品提升附加值;优质引商激活文旅产业生态;参与人居环境提升、公共设施提升等有品质的“美丽打造”;通过志愿者与青年人的参与,建立人的连接。
我为乡村搭座“桥 ”
沈高洁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规划设计分院规划总监
乡村责任规划师
比起普通乡村规划师,乡村责任规划师多了“责任”二字,也就多了一份职责叫“连接”,连接农村与都市、农民与决策者、自然馈赠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规划要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画老百姓看得懂的图。我们需要一支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队伍,简称“懂爱爱”。要做好乡村责任规划师,要代入村民视角,逐渐打开认知,改变思维方式,理解他们的诉求,为他们发声。
互动讨论
顾守柏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乡村规划处处长
在上海,近年乡村振兴从规划层面主要做了几件事情。一是,率先实现了村庄规划全覆盖。二是,开展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行动。三是,制定了乡村振兴规划资源支持政策,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四是,完成了乡村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乡村规划能做的仅是一小部分,还需要很多建筑设计师、生态景观设计师、艺术家等多方参与。他们利用乡村空间,点亮乡村空间,挖掘乡村的空间价值,给村民、当地镇村干部带来思想变化,吸引外界对乡村的关注。
笛子演奏
现场观众
主持人秦畅现场主持
现场签到
活动现场
更多精彩内容,将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上观号作者:上海规划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