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识丨虫虫的逆袭!湿垃圾就这么被吃掉了!?

为什么

19世纪发现的昆虫,

可以成为科创项目主角?

为什么

黑水虻可以赢来

这么多群体的关注?

为什么

黑水虻工艺可以一跃成为

上海湿垃圾处理工作的c位?

黑水虻,一个曾经为寸土寸金的上海破解谜题、打破僵局的神秘生物,近日频频登上热搜,成为大家的重点关注对象。与它一起登上热搜的,还有“湿垃圾”、“垃圾分类”、“可回收物回收体系”等关键词。看到这些关键词,聪明的伙伴们也许就会发现开篇三连问的答案呼之欲出。

上海湿垃圾分类成效和处置能力都走在国内前端,但资源化利用水平如何进一步提升一直是棘手难题,更加妥善做好湿垃圾资源化处理对于后续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性至关重要,这也是上海增强城市韧性、提升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在此情况下,黑水虻有望成为破局之物,湿垃圾固渣用于昆虫养殖也开拓了资源化利用的新方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上海老港基地,近距离揭开黑水虻处理湿垃圾有机固渣工艺的神秘面纱。

上海老港基地

在上海老港基地内,一个围绕湿垃圾处理的新星——黑水虻养殖实证工程正如期展开。由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主持的湿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科技创新项目——《老港固废环保科创中心实证项目-湿垃圾生物资源化技术集成示范》,旨在通过黑水虻转化关键技术及装备集成示范研究,形成虫卵孵化、自动化养殖、生态风险控制等全过程技术工艺,为后续项目运营和市场拓展提供技术支撑。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垃圾分类处理的效率和质量,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基地一览

通过设计优化,老港基地内的机械化水平颠覆想象。早期的人工布料、搬运和筛分出料均转为全自动,整体项目的机械化程度提高90%,节约人力约80%。

通过改善早期的布虫系统、养殖盒及温控系统,产品稳定性大幅提升,如虫卵成活率提高30%,生物蛋白产出量提高20%。此外,设计还优化了臭气、污水等治理体系,对二者均可以达到100%收集及处理。

会一会新朋友

黑水虻究竟是何方神圣,竟有如此大的魔力,让多方为它出力,成为科研项目的主角?别急,让我们来会一会这位新朋友。

虫卵繁育研究

黑水虻——一种19世纪在南美洲发现的腐生性的水虻科昆虫,一生会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孵化为幼虫后的一周时间是黑水虻处理餐厨垃圾能力最强的时期。幼虫喜欢吃腐烂的食物,如有机垃圾和动物粪便。把幼虫置于餐厨垃圾里,仅需三天左右的时间,幼虫就会变大变胖,垃圾也会被吃个精光。

黑水虻活性昆虫蛋白饲料

黑水虻养殖产品的应用十分广泛,无论是虫体还是虫粪都可以被有效利用。黑水虻鲜虫中含有17%的蛋白质和12%的脂肪,钙磷比接近2,营养均衡全面,动物适口性好,适用于高档观赏鱼等食肉动物的饲喂;而鲜虫经过深加工,可以变身为虻虫油,应用于长效化妆品、虫疗保健等。

虻虫油可作为活性化妆品原料使用

黑水虻干虫中含有44%-48%的粗蛋白,34%-35%的脂肪,可广泛应用于各类鱼、鸟类等肉食动物。虫粪当中,则富含有机质、氮磷钾、微量元素及枯草芽抱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组成的活性复合菌种,进一步腐熟后可被应用于土壤修复。

黑水虻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饲料供给等方面未来有望发挥重要作用。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表示:“与传统的填埋、焚烧、好氧堆肥与厌氧发酵法等相比,利用黑水虻幼虫处理湿垃圾具有转化效率高、资源化程度高等特点。”同时,与蚯蚓、蝇蛆等其它低等生物转化媒介相比,黑水虻在生物转化效率与生物安全方面都具有极大优势。

在上海市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黑水虻工艺成为了湿垃圾处理的有效补充工艺之一,对推动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提高可回收物回收系统建设水平、实现垃圾分类制度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绿色账户的科普,大家对黑水虻又多了几分了解。黑水虻看似离我们遥远,但它其实关乎每一位魔都市民的日常生活。做好垃圾分类,有效减少湿垃圾处理中的干扰物,就可以提高湿垃圾处理效率,让黑水虻工作得更“勤奋”一些。

老港基地科创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垃圾分类处理的效率和质量,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小叶子一起,做魔都垃圾分类的践行者,健康绿色的守护人!

素材来源:@垃圾去哪儿了

上观号作者:绿色上海